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志鹤 《秘书》2014,(8):3-5
妥善使用和管理政务微博,不仅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应对新时代执政挑战的需要。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政务微博在政府与网民之间构筑了一个沟通平台。它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事实真相,避免不实信息的流传,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处理突发事件、化解谣言、维护社会稳定等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沟通,其作用在于促使大学生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作出是否接受聘任或拒绝聘任的决策。关于信息沟通的效果,可以用沟通良好——沟通不足、有效沟通——无效沟通这两种概念来表示。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受充分性程度、有效性程度因素的影响,政府、高校、雇主、个人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3.
尽管渠道问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很重要,但是,在多渠道分销中,造成渠道间冲突的首要因素便是沟通障碍。在被调查的实行多渠道分销的20家企业中,有15家存在程度不同的渠道间信息沟通问题。这说明,在信息沟通技术获得重要进展的情况下,渠道间沟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成为制约多渠道分销成功实施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爽  李晓丹 《中外企业家》2012,(21):168-169
突发事件报道是当前媒体报道中追求的主要"卖点",传媒环境的变化也使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进入公众视线。在各级政府的"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策略中,新闻发言人制度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但是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下,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困境的消除有赖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与此同时,媒体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其不利影响,为政府与公众真正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首先,新闻发言人首先要与记者成为"朋友";其次,媒体应加强对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策划,学会识别新闻语言和宣传语言,警惕舆论传播中"先入为主"规律的作用,与新闻发言人进行有价值的"互动";最后,媒体应采取"后发制人"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除政府机构、救援机构间的通信需要畅通外,政府向应急区域公众发布公共信息及公众有效接收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讨论了我国国家层面应急信息发布能力和公众报警与求救手段建设上的不足,然后分析了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对我国的有益启示,最后就我国公共应急信息无线电发布和呼救系统建设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城市存在突发事件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影响广泛、后果严重的普遍问题。为了提升政府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应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并互相合作的应急治理网络结构,加快由当前以应对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应急管理分级分类体系,向预防、应对与恢复并重的多主体协调与各类资源整合的整体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转变,实现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作为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途径更广泛、互动性较强、传播时效性较强。文章围绕新媒体环境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优化策略,指出当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缺乏系统性组织架构、缺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统一信息标准及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结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及措施保障性原则,提出完善应急管理组织、加大监控力度、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等优化对策,以期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论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现代企业》2006,(9):62-63
非正式沟通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实验发现了存在于一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由组织建立的群体,而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是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无论在正式组织还是在非正式组织中都离不开沟通。组织中的沟通又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系统指的是经过精心谋划而建立起来的信息沟通渠道及其媒介,包括指定的信息或指示经指挥链条向下传达,意见和建议经指挥链条向上汇报。非正式沟通系统是围绕组织成员间的社会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脱…  相似文献   

9.
借鉴德日经验 推进行业协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组织是指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以同行业企业为主体,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自律性的行业管理组织。行业组织的基本职能是服务、自律、沟通和协调。它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有效加强对企业政策引导、信息沟通、协调服务以及密切企业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协同处置京津冀地区的重大突发事件,基于屏障理论,建立重大突发事件自救、互救、共救和援救“四重”协同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政府间、部门间和公众间“三级”协同应急处置体系,建立控制保障、物资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和资金保障“五维”协同应急保障体系,形成“三级四重五维”京津冀地区重大突发事件协同应急处置机制,对于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处置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客户关系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又称客户关系管理,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同时也是包括一个组织机构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要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把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引入电子政务,就产生了"政府CRM"的概念,即开展电子政务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拓展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为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改善政府在企业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友沟通需求与微信公众平台的结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文章通过构建校友信息沟通平台,为校友与在校生在就业、升学及情感交流等众多方面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今天,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危害性也日益增大,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经常性课题。政工干部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必需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职责所在。政工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十分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4.
大型工程建设的信息沟通与虚拟组织环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卢勇 《基建优化》2000,21(4):4-8
本文分析了大型工程建设所存在的信息沟通问题及其组织方面的原因,介绍了国外最新的虚拟组织的概念与特点,并通过建立虚拟组织环境下的项目信息系统以实现项目信息的横向沟通,从而有效解决了诸如信息扭曲、延误以及沟通成本过高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治理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与媒体的沟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能有效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扩大,能有效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危机恶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今天,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危害性也日益增大,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经常性课题。政工干部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必需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职责所在。政工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十分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7.
于化 《活力》2010,(20):164-164
所谓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它通过开展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信息互射,推进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一切活动,以获得公众对组织目标、政策、行为的理解与支持。公共关系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组织,自从有了“公共”二字后,便与公众之间确立了公共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邻避问题成为国家治理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为帮助政府打开邻避事件频发的"黑箱",以公众态度为切入点,利用词频分析工具,通过社交媒体公众舆论识别邻避问题公众态度的影响因素,构建SEM模型,研究发现公众素质、政府信任、双向沟通、政策环境均对邻避问题的公众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其中,政策环境对邻避问题公众态度的影响作用最高,并分别通过政府信任与公众素质对邻避问题的公众态度产生间接影响;双向沟通对邻避问题公众态度的影响作用次之,并通过政府信任对邻避问题的公众态度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中,公众提供的应急信息对于及时把握事件态势、做出正确的应急决策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探究公众应急信息传播行为的动态演化机制,在构建公众为主体的应急信息传播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公众应急信息传播行为演化博弈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考察公众应急信息传播行为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突发事件网络规模对公众应急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密度有显著影响,加大政府应急响应力度和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均能促进公众应急信息的传播。研究从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加大应急响应力度、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等角度,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公众主动参与传播应急信息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把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改善政府在企业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拓展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为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在电子政务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教育培训、就业、电子医疗、社会保险、公民信息、交通管理、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