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柱  张沛键  王军 《商》2014,(3):158-159,199
本文运用扩展的C-D函数,通过对作为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农业生产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在农业产值增长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得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明显,且产出弹性系数普遍较大,并结合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支农支出、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大农业流通设施、尝试建立大半径农业科技服务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WTO农业规则与我国的农业补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补贴,为了避免与WTO农业规则的冲突和不必要的贸易争端,我们应该正确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对农民、农村、农业的直接投入,健全农民医疗、养老、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保的投入,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商》2015,(27)
运用固定效应变截距回归模型,分析广东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得出广东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足,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好完善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雪莲 《现代商贸工业》2014,26(21):113-113
通过对农业贷款和农业GDP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后得出结论农业贷款是农业GDP的格兰杰原因,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加大农业贷款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通过1997-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得出以下结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我国总体存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地区也存在溢出效应,而西部地区不存在溢出效应。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尤其是重点扶持西部农业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村人口脱贫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水利基础设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大金融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对拉动内需、调整产能供给侧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论述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金融投入形成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可能,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美、日、法等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可以清晰看出:各国的农业政策都是服从服务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农业发展目标,都经历了从鼓励增加产量到现在的注重环境保护的过程,这对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立起科研与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增加对农业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以规范和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港澳价格信息》2009,(7):46-48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农业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从近年汕尾农业发展的现状看,由于受农业成本上升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农业收入并不稳定。本文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加快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滞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投资主体缺位、信贷投入渠道不畅、制度外的筹资方式等原因,使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融资陷入困境。其解决对策是:政府财政投入作为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的主渠道;建立完善高效的信贷支持体系;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建立公共收费制度,从而尽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合理配置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财政供给效率意义重大。本文利用DEA分析方法测算了环鄱阳湖经济区9个设区市的农业基础设施财政供给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一方面在规模收益递增的区域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无效率区域的财政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11.
张孟  李文川 《中国商论》2023,(7):131-134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农业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本文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建立调节效应模型,探究资本结构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政府对农业企业的研发支持力度越大,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而资本结构会削弱政府补贴的促进作用,高举债的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甚至面临破产危机,使管理者对风险性、收益周期长的研发活动持谨慎态度且很有可能将支持研发的政府补贴用于其他获利更快的生产性活动,造成政府补贴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利用率大大降低的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关系的基础上,探析了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最后提出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培育农业信息化人才和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制度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世贸规则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在全新的国际环境下更需要政策的支持。文章提出,要更新观念,加强财政支农创新,在世贸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黄箱”政策、“绿箱”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的便利,通过公共政策渠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把世贸规则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后,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黑龙江省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业资源优势恶化、农业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和加工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应采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及加大对农业投入等对策,以推动黑龙江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3%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将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业从业人员数、有效灌溉面积以及粮食产量作为新疆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运用Eviews软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新疆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最为显著,之后依次为农业从业人员数和农用化肥施用量。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合理施用化肥。  相似文献   

16.
作为著名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棉花百强县。如何把这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促使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近几年来。河北省吴桥县从增加政府服务力度入手.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传统农业又焕发了新活力,农民增收成本明显减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表明国家对水利投入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促进农业物流发展,解决农村市场流通不畅的问题,是开拓我国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文章认为,应加强农业物流组织领导工作,建立并完善物流法规体系;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整顿和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档次,推行农业物流经营新型业态,在批发市场中建立拍卖中心;培育壮大从事农业物流的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增值服务;加大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与科技投入,出台物流发展扶持政策,促进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系统;加强农业物流科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王靖 《市场周刊》2020,(13):0147-0147
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政府与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农业支持资金的投入。基于时序数据实证得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短期或长期均具有正向作用,但短期效果不显著;金融支农资金在短期对农业经济的支持效果较明显,长期内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渐微。实证表明:农业经济发展要着手提高财政金融支农资金自身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整合两种支农方式充分发挥其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应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我国建立农业保险的若干政策建议,包括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同时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投入力度,最后建议发展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