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营城市中,土地价格上涨,级差地租发生增值,成为一笔巨大的收入。在土地所有权转移以后,国家得到了上涨的大部分级差地租,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得到了部分补偿。失去家庭保障最基本经济基础的农民,应该和国家一起共同占有这部分增加的级差地租,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经营城市中,土地价格上涨,级差地租发生增值,成为一笔巨大的收入.在土地所有权转移以后,国家得到了上涨的大部分级差地租,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得到了部分补偿.失去家庭保障最基本经济基础的农民,应该和国家一起共同占有这部分增加的级差地租,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与保障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现代农业经济理论认为,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1987~2001年,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70%以上为征地,意味着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而失去或减少了土地。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从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我国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失地或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从现有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看,他们是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那么,如何保证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权益不受损失,如何解决农民在土地征用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就成为影响农村繁荣稳定、城市化顺利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及其化解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造成农民失去农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土地荒漠化,以及近年来国家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计划,让农民无法耕种;二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因各种因素危及部分失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是地租产生的前提,地租是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地租分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本文用马克思的观点解读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地租及各种地租存在的原因、条件都成立,农村集体组织可以拿到绝对地租及级差地租I,农民应该拿到级差地租II,但在农地流转、征地补偿中,级差地租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的实现问题,所以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解读我国农民收益的分配问题,对农民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失去了他们多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加入了城镇居民的行列。总体来看,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表现。然而,多数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也失去了工作和各种原本以土地维持的保障,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利益损失原因及保障措施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催生出的一个急剧膨胀的弱势社会群体。在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中,伴随着相关权益的流失。导致农民权益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界限不清。农地流失将造成部分农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产,部分农民将失去生活来源等严重后果。明晰农地产权,规范农地市场,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等,是保障农民利益免遭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的失地农民及其征地补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失地问题,本质是土地这个基本生产资料失去之后农民收入来源的丧失。土地对于不同收入、不同生活水平农民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失去土地后的境况和反应也因此具有显著的差异。根据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失地农民分为纯农户、兼业农户和非农户等三种类型,以下对这三类农户的失地境况及其反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惠英 《江南论坛》2008,(11):16-17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工作、生活的生存基础。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之前,土地是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和家庭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因此,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进一步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12)
农民一直以来是一个与土地离不开的名词,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城市进程化,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天然资源,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作为第一产业的生产者,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他们的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圆满解决失地农民的老年生活经济来源,使其老有所依,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征地农民的补偿问题为土地征用制度的核心问题.在目前的补偿机制中,主要采用的是一次性货币补偿,这种补偿对于失去土地即失去资源禀赋和生存能力的农民来说无济于事.从资源禀赋和交换能力角度入手,转变失地农民的"赤贫"身份,还失地农民在市场环境下的一种自生能力,乃是解决失地农民补偿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人权入宪,使得我国宪法的人权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土地被征收以后,农民面临着许多转变,许多人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又是缺乏社会保障的市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人权保障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把广东失地问题分为城市化和工业化两类原因。再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均衡分别分析两类原因导致的失地问题,得出了当政府是因为城市化的原因而征收农民土地时,政府应该赋予农民对其土地征收目的的参与权力,而不应该赋予农民对其补贴额度的参与权。农民因为是工业化的原因失去土地时,农民对其土地的使用目的参与权的是应该由村民委员会来代替的。  相似文献   

14.
因城市化需要被占用土地而失去土地使用份额的失地农民和无地农民,以及放弃土地而入城的农民工,构成了今日中国农村问题中的“新失地农民”。三种失地农民的增收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关涉到全面小康建设是否具备坚实底座的重大问题。促进“新失地农民”增收,必须从分析他们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以赋予农民特殊的土地财产权为出发点,探索“新失地农民”增收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0  
当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补偿标准低,并且大部分农民只得到部分补偿;当前实行的货币安置方式实际上等于不安置;征地工作缺乏透明度,农民没有知情权,更没有发言权。因此,必须对现行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进行改革,要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通过修改相关法律使其物权化;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全面建立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取得制度;彻底改革征地补偿费用计算和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16.
刘晓兰 《经济师》2008,(4):27-27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失地农民的产生,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失去又导致养老问题的产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都要求在发展中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在通过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占用了农民的大量土地,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同时,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等,导致很多失地农民未能就业。为了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有话要对目前有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当前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就引发了生活、再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各地进行征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失地农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以外,非物质补偿包括就业安置、再就业培训、子女入学以及医疗保险等方面也应考虑,并相应给以解决,这些方面关系到失地农民的前途。陈锡文曾经多次表示,土地是农民最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失地的同时,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在发挥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同时,适时建立与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是当务之急。土地是农村农民发展和稳定的基础,不顾农民长远生计,强制性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不仅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且给农村稳定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问题与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圣远 《经济地理》2007,27(6):910-912
农民失去土地不只意味着危及农民的个人生活水平,还会演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现有建议和措施都是短期应急性的,根本性的出路在于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彻底破除土地问题的一些僵化认识,理顺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导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赋予农民平等获取土地收益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