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火驱(火烧油层)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热力采油方法之一。随着火驱时间的延长,油井产气量大幅度增加,甲烷含量逐步降低、进入气系统无法充分利用。通过技术研究与分析,提出并试验一套适合稠油火驱产出气再利用燃烧的方法,确保尾气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次研究选择高升采油厂的蒸汽吞吐开发区块,其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表现出生产效果变差、油井产能低、地层压力低、吞吐轮次高的特点,针对其开发后期存在的这种现象,积极应用火驱采用技术开展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就主要对获取采油技术在蒸汽吞吐开发后期的应用予以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3618块位于高升油田高二、三区的东北部,属深层巨厚稠油油藏,为提高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2008年以后转火驱开发,火驱开发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受效井组自产气量增加、气组分变化大等问题,制约了火驱开发的顺利进行,为此针对性开展了相关措施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动态调整气量为主多种采油工艺并举的应对措施,为火驱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火驱是重要的开发方式之一。而火驱开发中火线位置预测和控制是稠油油藏动态调控的关键,决定了火烧油层的成败。稠油油藏注气燃烧后,需要时刻了解掌握火线的位置,并根据油藏火线的径向推进距离,采取相对应的控制措施,调节整体或局部的注气强度,使得火驱油藏燃烧带平稳向前推进,以达到最理想的开发效果。文章对火驱的开发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火线位置预测与调控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我国各大油田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超稠油是指粘度大于50000MPa·s的石油.中国单是新疆风城超稠油油藏就拥有3.6亿吨的资源量,2014年风城油田超稠油年产量为214.5万吨,潜力很大.辽河油田2004年超稠油年产量占稠油总产量的28%,这一比重在逐年增加.超稠油资源量大并且是稠油开发的接替资源,超稠油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超稠油火驱现场经验和室内研究较少,本文为超稠油火驱的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齐2-15-012块莲花油藏2002年投入开发,目前油井普遍高含水,注水利用率低,2014年在区块油藏开采特征[1-2]分析与N2驱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在该块优选2个井组实施了N2驱,目前已初步见到效果。N2驱油的成功对于同类油藏开发中后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规轻质油藏的开发时间已经超过了数10年,逐步枯竭,但是世界上稠油的储量越来越丰富,在潜在储量方面比已探明的普通原油储量车多6倍。在这种条件下,一些主要产油国的开采潜力巨大,和常规原油进行比较发现,稠油具有较大的相对密度,而且粘度较高,稠油开采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热力采油,可以让稠油的密度粘度大幅度的降低,在稠油油藏采收率提高方面具有很好的帮助,文章重点分析研究稠油热采过程中提高采收率的具体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含水率高难控制的问题,提出了CO2水气交替驱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采取室内驱替实验和矿场试验对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室内实验表明:岩心高含水阶段水气交替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原油粘度和水气体积比对驱替效率的影响存在最佳区间。矿场试验表明:水气交替注入后单井日产油量提高22倍,含水率下降24.7%,阶段累积增油4721.2t,具有向其他高含水油田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稠油是一种比较粘稠的石油,具有较高的粘度和较大的密度,国外通常称其为重油,国内一般叫稠油,主要是相对稀油而命名的,稠油主要有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几种。本文主要以某油田为例,首先对火驱实验原理及开发技术进行了一番分析,其次,指出了阐述了火驱重力泄油在超稠油开发中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霍地区属于高压低渗油藏,自然能量开发过程中面临产量递减快,注水开发又面临着注水压力高,且油井见水快的矛盾,常规的二次采油技术已难以提高该块的储量动用程度,二氧化碳驱从增压、降黏等方面改善了原油的性质,有利于原油从地下析出,对提高新霍油田的采收率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二氧化碳的驱油机理以及通过二氧化碳驱在新霍地区的应用来论证二氧化碳在高压低渗油藏中的优势,为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三次采油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技术,生产的高投入决定了三次采油工作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管理。2009年-2012年南一区西东块、西西块、中块陆续注聚,在注聚的每个开发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开发、管理上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研究,努力探索三次采油的"节点"管理方法,在建立各阶段跟踪调整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不同开采阶段压力系统、动用程度、注采能力跟踪调整目标,提高聚驱开发、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提高经济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热CO2驱作为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一种,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热能损耗大,开发成本高等特点,而油层附近普遍存在地热能资源也可以作为热CO2驱的辅助资源。若能利用地热能实现热CO2驱,将会大幅提高热CO2驱的使用价值,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沈阳采油厂潜山区块储量占全厂三分之一,由开发初期的高液量、高产量、低含水正逐步向低液量、低产量、高含水的趋势发展,剩余油动用难度加大。通过开展高凝油潜山油藏注空气机理研究,原油静态氧化实验及水和空气交注轮次注入量与驱油效率的关系实验,证明水和空气交注技术可以作为高凝油潜山水驱后的有效增产技术。在沈阳油田沈625潜山油藏实施规模空气驱,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矿化度高、油层非均质严重、平面矛盾突出、水驱效果变差,油藏不具备常规聚合物驱的基本条件,通过室内研究筛选出了新型高分子量抗温耐盐聚合物-交联凝胶体系基础配方,并将其与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流体进行了配伍性研究,在室内开展了凝胶调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凝胶体系对该油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提高采收率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各个国家稠油蒸汽吞吐开发后接替技术研究较多的开发方式有蒸汽驱、火烧油藏、化学驱、SAGD采油等。本文以辽河油田某区块蒸汽吞吐后期转换方式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电-喷-泵技术对稠油油藏进行冷采是一项稠油开发新工艺试验。针对乐安油田草古1灰岩裂缝稠油油藏特征与开发特点.应用该技术开展了稠油冷采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与试验,并在应用过程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了参数优化与动态预测。现场试验效果表明:电-喷-泵技术适于裂缝稠油油藏冷采,便于生产监测,在草古1潜山油藏开发上的应用是成功的,从而为灰岩裂缝特稠油油藏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因素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室气体CO2使全球气候变暧,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O2的地质处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CO2而且还可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CO2驱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CO2驱是三次采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流体性质等方面因素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为油田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稠油常用“蒸汽吞吐、汽驱、火烧油层、SAGD”等稠油开采技术。稠油具有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携砂量大、泡沫油量大、油水乳化严重,难于分离等特点,给稠油井的产能计量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探讨了撬装单罐稠油自动计量装置的研发及应用,为特稠油或超稠油的计量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王理荣 《化工管理》2023,(32):149-151+164
针对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 mPa·s的稠油常规水驱技术采收率低、化学驱开发此类油藏尚未建立成熟模式的问题,利用渤海N油田多年非均相驱矿场实践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先连续注入后交替注入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注入后吸入剖面反转时机为0.06 PV,交替注入为0.03 PV后缓解;与连续注入相比,交替注入米视吸水指数提高24%;连续注入阶段阻力系数为2.06,交替注入为1.74,降低16%;非均相驱有效注入PV数为0.37~0.48PV,技术采收率提高5.2%~12.0%,交替注入累增油为连续注入阶段的1.89倍。在此基础上对非均相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技术界限,为该技术在相似油田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一个资源较为丰富的大国,但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也就较少。同时也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空气泡沫驱需要采用较为安全的空气资源,同时也要要求对于空气泡沫驱的原理和优势进行分析工作,综合各种因素的分析结果,以空气作为空气泡沫驱的材料,比采用一些惰性气体更为适当,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同时在空气氧化时也会产生较多的热等,可以对储层采收率的提升产生有利影响,其次由于针对不同的储层,岩心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科学有效的实验评价等方式,选择出适合的,来有效保证空气泡沫驱的使用效果。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以及该专业的学习,在本文中对于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对有关工作人员具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