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者的老年化、低知识化现象是导致农地经营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这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既为一部分农民放弃农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提供了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农民农地经营积极性的下降,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务农年收入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的投入是激励农民扩大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家庭劳动力数量成为影响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户经营规模和土地生产率关系是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议题之一。本文在土地流转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讨论了我国农户经营规模扩大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测量两者之间关系面临的种种干扰。除了农户规模本身的作用外,理论和实证检验均表明存在土地流转市场时不同规模农户在土地生产率上的差异还可能源于农户和土地的异质性,譬如土地更多流向经营能力强的农户、流转多劣地等等。基于固定农户的固定地块数据可以有效控制异质性的实证策略,本文利用4个省两期跟踪调查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再检验。研究发现,来自固定农户固定地块的证据表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并不会影响粮食单产,而不控制固定地块时往往会得到两者负相关的伪结论,并且仅控制固定农户时上述伪结论更为明显。这一结果意味着不必担心规模经营会威胁粮食供给。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2005~2014年农业现代化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研究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外农业经营规模及其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正在推行“规模经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根据规模经济的理论,“在某个部门处于一定的技术条件之下,在该部门经营的企业规模同生产与分配可能达到的最低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关系,以该企业使用的生产设施的设计生产率来衡量企业规模的话,生产规模的扩大通常会降低平均成本,可以达到最低成本的最佳规模。即 相似文献
5.
6.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基于江苏省铜山县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江苏省铜山县为例,对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绩效之间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实现土地与资金、土地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并带来全要素节约。因此,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提高农业生产绩效。但农业绩效受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土地经营规模不能盲目的推崇,而应根据当地实际促进农业生产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切实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1—2019年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情况,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贡献,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部分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来推动生产效率增长,后续则表现为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的共同影响。结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应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比较我国各省农业生产率的前提下,运用巴罗回归等方法,检验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和形成β收敛的条件.分析结果显示,1985-1991年中国各省的农业生产率呈发散态势,1992-2002年存在条件收敛,其中市场化程度、农村教育、耕地灌溉率对缩小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长期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短期内改善农村教育、提高耕地灌溉率可能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论农业经营规模和规模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经营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效益是显著的。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供同志研究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和规模效益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用经Fare等(1994)改造后的DEA框架核算了1997—2005年中国农业部门的TFP,并检验了农村教育对农业TFP增长的影响。研究主要发现:小学教育对农业TFP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主要是由于其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改进,但其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却是积极的;初中教育对农业TFP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主要是由于其提高了技术效率,但其却阻碍了技术进步;高中及以上教育对农业TFP增长并不具有显著的影响;总体而言,农村教育实际上未能有效提升农业TFP,不适宜的制度环境则可能是主要的约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域符号并不是天然存在,而是被人们赋予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体现了一种文化,是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区域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云南省乡级地名语源类型与地理环境因素进行进一步探究地理因素对云南省乡级地名形成的影响,从而得出云南省乡级地名在命名时与地理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标准化生产存在中介效应;(2)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越强、低效农地转出意愿越强、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3)政府农地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地政策越了解、农业机械和技术劳动力投入力度越大、化肥和农药减量投入越有效,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研究结论:应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其成为地理标志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实现农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理论为基础,选取黑龙江省1996~2010年环境和经济数据,构建水环境与经济发展库兹涅茨模型,分析黑龙江省水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曲线特征.结果表明,1996~2010年间黑龙江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呈“倒N”型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资金的投入和环境管理的加强使黑龙江省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系统经济学资源位原理和调查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几种农户模式加以研究,通过资源位元素量差分析,优选出农户经营组织的最优化模式,从而实证性地得到了农业经营机制的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17.
农业灌溉管理制度变革研究——对山东省SIDD试点的实证考察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于1992年引进了国际流行的经济自立灌排区农业灌溉管理模式,山东省从1997年开始试点。试点情况表明,SIDD管理模式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完善灌溉投资管理体制、提高灌溉管理效率、促进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提高农户的用水组织化程度、增强其民主参与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价值与绩效。从原理上说,SIDD管理模式植根于行为科学的参与式管理理论、多中心管理理论和熟人社会的声誉机制理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SIDD管理模式的价值与功效,本文建议政府应从宣教、指导、服务、监督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建和SIDD管理模式的应用,农民用水者协会也应从提高信息透明程度、加强协会内部管理等角度加强自身建设,以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东省新兴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山区乃至全省县域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兴现代农业的实践特征和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新兴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构想,即树立大农业视野,充分发挥农业发展潜力;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大力发展涉农二、三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和社会效益;着力发展共享型农业产业化组织,让衣户参与分亭大农业成果;加大政府挟持力度,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兴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城乡统筹状况总体上随着经济发展而趋于恶化,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浙江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进一步的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导致城乡差距的缩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相反,经济发展从中长期看还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此外,经济发展受城乡统筹水平冲击的效应虽然也为正,但其冲击效应并不显著,特别是短期内几乎不存在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