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抽样调查数据,从北京郊区农民的需求情况、参与情况、认知情况等方面,运用PASWModeler数据挖掘软件,选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运行状况及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提供新型现代农民科技培训的区县农民参与程度较高,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有助于农民改善农业生产和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但京郊农民对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  相似文献   

2.
<正>开展农民培训对于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生产实用技能、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部分农民对培训缺乏信任和热情。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新型农民为研究对象,期望能得到影响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浙江省杭州市三墩镇1343个农民样本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城郊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郊农民参与素质培训的意愿受家庭劳动力人数、土地被征用情况、以前是否接受过素质培训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劳动力人数、以前接受过素质培训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收入与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成正相关;土地被征用情况与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绩效评估理论为基础,根据对江苏省部分典型县级市已接受过培训的农民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反映新型农民培训绩效的经营能力提升、新技术采用项数、农业收入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等四个指标进行Multinatio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并采用专家评分法对四个指标赋予不同权重,确定培训总绩效。研究认为,经营能力提升、新技术采用项数、农业收入提高等三个指标与农民个人、家庭、培训供给因素存在相关关系,而培训对组织化程度提高的影响程度不显著。对新型农民培训总体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培训取得了较好绩效,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培训对象的优选、培训供给的优化、培训监督考核是重要的政策优化举措。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情况、农民培训需求、培训绩效进行了分析,重点进行了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参加培训的渠道和培训形式比较集中。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愿望强烈,但农民不愿意为学习和培训支付太多费用,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主要受自身文化素质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民科技培训,促进了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采用,提高了农户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农户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6.
论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的调查,描述了农民参加培训的需求意愿和已接受培训的现状;研究了受训农民对培训内容、机构、方式、师资、时间以及培训后效益的评价;提出了加强市场研究、实现培训供需对接,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制定配套措施、发挥培训综合效益,建立评估制度、严格培训监督考核等绩效改进举措.  相似文献   

7.
开展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与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民族地区的农民培训长期滞后。以广西河池地区民族乡村农民为调查对象,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与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与培训特征各影响因素变量进行拟合与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年收入、培训的时间对民族乡村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户是生产经营主体,其生产决策行为及变化是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本文以广东省荔枝主产区的18个县(市、区)61个乡镇的450份入户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迫切,且偏好于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和农资购买服务;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意愿的多重因素中,农户自身特征和服务信息来源的影响很大,其他因素例如种植面积、种植年限、荔枝收入比重、非农收入比重等都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意愿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潘德敏 《南方农村》2011,27(3):87-91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萝岗区农民培训效果、农民培训意愿的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培训存在的不足,剖析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为本开展农民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接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2006-2007年,我们对杭州市农民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科技需求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渠道、农业政策和农技成本支出、农业科技信息、科技致富与农技服务、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的看法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杭州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以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是缓解生态环境恶化、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文章利用河北省436户设施蔬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选择5项绿色农业技术(抗病虫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生物防治、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基于培训主体异质性视角,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公益性和市场性两种不同性质农技培训主体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进一步,基于技术异质性视角,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两种不同性质主体对农户不同类型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1)农技培训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其中公益性主体开展的技术培训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2)针对不同绿色农业技术,不同性质主体开展的培训对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对商业化程度较高、有用性、易用性、适用性较高的技术(生物防治、生物菌肥和生物农药),市场性主体的培训对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更强。(3)对于有用性、易用性和适用性不高的技术(抗病虫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水肥一体化),公益性主体的培训对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应加大农业绿色技术培训的普及力度,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市场主体为补...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农户究竟"想要"多大的经营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基于12省2 340个农户数据,运用OLS估计和Tobit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村庄和不同类型农户,其想要的经营规模有显著差别,从影响因素来看,培训、经营规模和农地交易平台对农户想要的经营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扩展性分析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村庄和不同类型农户其计划经营规模不同,培训、劳动力数以及经营规模都能显著提高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意愿和计划经营规模。研究结论:各地区应加快制定适合本区域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指导意见、加强农户农业生产培训以及构建多层次农地交易平台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方法 文章基于江西省512份微观调研数据测算出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运用Tobit模型、PSM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农业技术培训、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培训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可使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9.32%;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效应存在差异,规模户提升效应为28.18%,显著高于小农户的6.97%;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并呈现出“倒U型”关系;农业技术培训、经营规模对不同分位点的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有递增趋势,同时对高效率组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低效率组的农户。结论 政府应积极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加快转变技术推广方式,同时鼓励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4.
唐洪松  康静 《南方农村》2020,36(3):42-45,55
构建培训供需契合度评价模型,选取5个一级培训供需指标和35个二级培训供需指标作为评价元素,对四川内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需契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级培训供需指标均处于中度契合状态;二级培训供需指标的契合度差异明显,多数处于中度契合和低度契合状态;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供需契合度高于家庭农场主。可见,目前内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供需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总体表现为供不应求,即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不能较好满足农民的需求,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政府应结合农民的需求偏好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和计划,以提高培训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构建市场、政府、社会3个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探究了农户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以期为高效低毒农药的有效推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冀、鲁、豫3省598份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绿色认证、政府补贴、技术培训、与农资店员的交流程度均能正向影响农户施用行为。(2)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技术认知限定下,影响农户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的因素存在差异。小规模种植限定下,绿色认证对农户的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短期种植限定下,与农资店员的交流越频繁农户越有可能施用高效低毒农药;不认可高效低毒农药重要性限定下,进行过绿色认证、与农资店员交流程度的提高可以引发农户的施用行为;而政府补贴、技术培训则始终是影响农户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 因此建议引导农户积极进行绿色认证、拓宽政府补贴的范围、扩大技术培训渠道、促进农户与农资店员的常态化交流、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6.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indispensable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sub‐Saharan Africa (SS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rice production training in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scale rice farmers in a rainfed area of Tanzania. Utilizing the plot level variation, we employ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raining on technology adoption,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We also estimate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with plot fixed effects using recall panel data covering th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 found that trainees achieved an average paddy yield of 4.7 tons per hectare and rice profit of 191.5 USD per hectare on the plots where new technologies were adopted, which is higher by about 1.3–1.8 tons and 119–137 USD per hectare than on the other plots. Our study suggests the high potential of transforming favorable rainfed rice growing areas in SSA so as to achieve a rice Green Revolution through training in modern input use and improved agronomic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7.
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是提高其人力资本和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北京和宁波两地农民工的实证调研资料,运用Linear probability model对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个体差异会影响其培训需求,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对其培训需求的影响更为突出。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制度因素对农民工迁移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几点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食品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人才,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也符合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转型的客观要求。徐州工程学院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实践,建立了食品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分析徐州工程学院的案例可知,高等院校要基于时代和行业需求来树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政、企三方的合作桥梁,并做好相应的配套保障。  相似文献   

19.
陈文颖 《现代食品》2020,2(4):47-48,52
培养新型粮食类专业人才是促进粮食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措施,而传统的高职粮食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粮食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初步探索以粮食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粮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疆兵地红枣种植户经营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承载着两个不同的行政主体,体制机制差异使种植户面临的生产环境相异。基于红枣主产区206个兵团和110个地方种植户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兵团种植户经营效率高于地方,地方"低投入-低产出"生产方式的纯技术效率高于兵团"高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兵团规模效率高于地方;红枣生产缺乏科学创新技术为依托,兵团和地方表现出不同形式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应注重兵团和地方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加强兵团和地方农业信息技术交流,搭建市场公共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