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立法的建议,即我国商标法应该引入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明确商标反淡化保护;改变现有立法模式,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纳入商标法体系中;具体制度方面也应该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及现状,指出了商标反淡化保护在理论研究和立法上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淡化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楼红平  林基 《现代商业》2011,(12):283+282
对驰名商进行有效保护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我国应尽快研究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其反淡化保护问题。本文从驰名商标淡化的界定出发,阐述了驰名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在借鉴国外驰名商标反淡化模式和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论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等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钱飞 《商场现代化》2007,(27):273-274
驰名商标淡化作为侵害驰名商标的重要形式,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驰名商标淡化的内涵、法律属性及反淡化对象等理论的考察,重新界定驰名商标侵权行为,从而提出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几点措施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借鉴国外在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方面的经验,吸收国外立法的先进做法将对我国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海 《商场现代化》2005,(35):236-238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和驰名商标的数量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从立法上防止驰名商标的淡化(弱化、丑化、退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驰名商标的持有人保护的同时,也应兼顾其他人的利益.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亦应有一定的限制.文章对这三种形式的反淡化限制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驰名商标不应以反弱化为借口损害其他商标的在先权利,驰名商标应允许他人合理使用;对驰名商标的正当对比广告和正当的滑稽模仿不应被认为是丑化;驰名商标退化进入通用领域不应再保护从而对反退化保护的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和驰名商标的数量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从立法上防止驰名商标的淡化(弱化、丑化、退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驰名商标的持有人保护的同时,也应兼顾其他人的利益。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亦应有一定的限制。文章对这三种形式的反淡化限制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驰名商标不应以反弱化为借口损害其他商标的在先权利,驰名商标应允许他人合理使用;对驰名商标的正当对比广告和正当的滑稽模仿不应被认为是丑化;驰名商标退化进入通用领域不应再保护从而对反退化保护的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驰名商标的作用不单单是向消费者彰显商品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商标权人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广阔的商业前景。商标权作用的变迁引发了驰名商标扩张保护理论基础的变迁,即由最初的侧重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到目前的同时保护消费者与商标权人的利益,也即从混淆理论向淡化理论的变迁,进一步扩张保护了商标权人的利益。笔者结合实际,从我国驰名商标法反淡化保护的立法现状、司法实践为切入点解读了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最后对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借鉴国外在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方面的经验,吸收国外立法的先进做法将对我国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已经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完善的阶段。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知识产权的发展,驰名商标也随之受到不法行为的侵害。对此,本文试从驰名商标淡化的内涵,危害以及其在我国的立法和实践,进行浅显的论述,并提出一些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借鉴其他国家商标反淡化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与完善我国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的具体构想,即在制定专门的反淡化保护法律法规的条件还不成熟时,可以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有关反淡化的内容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不仅要给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也要给予反淡化保护。  相似文献   

12.
刘彦杰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296-297
随着现实生活中商标淡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完善对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显得尤为必要。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研究方法等,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商标反淡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问题,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商标反淡化相关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郁甲利  王晓微 《消费导刊》2009,(22):123-124
驰名商标因其对企业发展特殊的重要意义,常常成为受侵犯的对象,因此各国都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严格的保护。一般有三种关于驰名商标保护的理论依据:混淆理论、联想理论、淡化理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淡化理论的观点可以给予驰名商标最为彻底严格的保护。因此,本文提出将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理论引入我国并给予一些立法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商标淡化是通过将驰名商标用于非竞争性的商品,以至逐渐消磨或分散其识别性,破坏商标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的侵权行为。淡化行为主要有弱化、丑化、退化等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驰名商标的淡化行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对反淡化的保护却大相径庭,采取的保护模式各不相同。笔者认为,我国应结合国外有关反淡化的立法经验,改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反淡化"理论及其适用范围,提出此理论由驰名商标向驰名商号扩展的必然性;探讨了我国忽视"反淡化"理论及其演化和对驰名商号"反淡化"保护的缺失的表现及其危害;提出了我国实行驰名商号反淡化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温玉娟 《现代商业》2008,(3):288-288
驰名商标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因其内藏的优良品质和蕴含的无形财富,往往成为不法行为侵害的对象。在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方面我国法律存在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标淡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标侵权行为,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不采取反淡化的保护措施,将无法对抗发达国家的"知识霸权",无法保护我国的民族品牌。研究探讨商标淡化的法律属性及其构成要件,对于完善立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商标淡化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岳 《北方经贸》2007,(1):48-5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已成当务之急。驰名商标淡化是近年来国内外较为常见的一种特殊商标侵权行为,它减少、削弱驰名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商标淡化不仅侵害了驰名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是各国立法普遍予以规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间接混淆理论、淡化理论在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TRIPS协议》中,有关驰名商标跨类保护中的规定采用的只是间接混淆理论。间接混淆理论与淡化理论是相互独立的,淡化不需要以混淆为前提。而驰名商标之所以能够获得跨类保护是由于其具有跨类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驰名商标淡化行为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对此项研究起步较晚,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善和全面;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不健全,相关立法不完善;司法机关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意识不强,在法律的运用中也不够灵活,对驰名商标保护的力度不够;企业自身的疏漏以及管理不当等方面。我国对驰名商标淡化的救济措施主要包括事前救济和事后救济两种措施。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司法者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意识,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和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对自身的管理和维护,避免自身的行为对驰名商标的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