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般若与性空     
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最早期的经典,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智慧的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  相似文献   

2.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6,58(12):72-72
佛教因主张“万法皆空”而又被称作“空门”。在般若系经典的基础上产生的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佛教三论宗等,更被视为“空门”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大乘禅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9,92(11):78-78
大乘禅即大乘佛教的弹法。大乘禅是在小乘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乘禅的许多内容和方法都为大乘禅所继承和发挥。与小乘禅法相比,大乘禅的范围更加扩大,内容愈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宗密在《弹源诸诠集都序》中说:“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传说这四座山分别是佛教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收文化渊源,同时它们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名刹处处留经典这是一幅巨幅的书法作品,内容是佛教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作品全文气势恢宏,刚劲雄浑,力透纸背。五千多字,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形如印刷。在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方丈室里,正在展示着这幅《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收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桕、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7(10):70-70
龙树,梵文为Nagarjuna,活动年代约为公元150年至250年间,印度佛教大乘中观学派的奠基人,是印度佛教史上仅次于佛陀的重要人物,有“第二佛陀”之称。  相似文献   

6.
无著与世亲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9(12):70-70
无著和世亲兄弟,是北印度犍陀罗国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意译丈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4—5世纪。无著(Asanga),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初习小乘,后改宗大乘。据称曾跟随弥勒学习《瑜伽师地论》,从此专门研究唯识思想,并劝导其弟世亲也放弃小乘,改信大乘。兄弟俩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同时成为唯识理论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7.
韩立鹤 《商》2013,(8):201-201,184
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根本问题在于菩提心。作为大乘佛教来说,解脱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殊胜的菩提心。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之一,即净土宗也是大乘的宗派之一。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净土法门的修学也必定少不了菩提心的阐释和修学。然而从古至今,净土法门的菩提心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甚至于修学净土法门是否要具备菩提心,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试从对菩提心的阐释和对净土法门的分析这两方面,来对净土法门的菩提心做一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独眼提婆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8(11):70-70
提婆是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奠基人之一。据有关史料推断,提婆的生活时代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左右。他出生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原为王子,后放弃王位出家,学婆罗门学说,学识渊博,辩才绝伦。因久慕龙树声名,特从师子国到拘萨罗去求论义,遂拜龙树为师,开始学习和弘扬大乘佛教。提婆是龙树的得意弟子,机智善辩,曾云游印度各地,破斥小乘佛教和外道邪说,所向披靡。  相似文献   

9.
张一 《商》2014,(46):96-96
僧肇是中国第一位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学者,对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发展起着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僧肇作《不真空论》,驳斥了“格义佛教”对“空”的错误理解,认为“空”是“色法”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无间性”,“空”不简单地就是“无”,而是由“有”和“无”共同构成的.《不真空论》全文通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有”“无”的关系和“名”“实”的关系的阐述三方面来解读“空”的内涵.有关“空”的涵义,僧肇的原义是指“不真,故空”,还有人解释为“不真,就是空”、“不是真空”等等.  相似文献   

10.
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本来是正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传统佛教认为,只有灭除烦恼,才能证得菩提。但自从《般若经》、《维摩诘经》等大乘佛教经典开始,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粲、色与空、众生与佛的相即不二,认为这些表面上正相对立的概念,实际上都是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烦恼”与“菩提”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性命双修”是道教内丹理论的思想内核,它改造并吸收了儒学的主要哲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既承继了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思想,也发展和超越了儒家心性理论.尤其是从道教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用“性命”说把“三教”统摄在一起,把“常道”、“元神”同儒家和佛教的“本心”、“本性”作了形而上的整合,在形上的层面上一同放在本体的高度;既提升了“道”的形上内涵,也兼纳并蓄了“道本体”、“心本体”、“性本体”等理论.把“道”、“神”、“心”、“性”放在同样高的位置上,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也是开拓性的.本文运用“一元二分”的方法,对“性命双修”理论从本体上进行诠释,作形而上的剖析,意在深化对中国哲学本体论形上内涵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般若与人生     
《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戏说"上帝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六世纪,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派生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主张“救度一切众生”。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初)传入中国。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的耶稣创立基督教,后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主张“忍受苦难,安于现状”。从元代起传入中国。耶稣并非真有其人,是《圣经》杜撰的神,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世上万物和人类是上帝用泥巴捏的。1999年第10期价格与市场☆PRICEANDMARKET公元六世纪,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服从”,教徒称为“穆斯林…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追问“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学问,亦即揭示事物“是其所是”的学问。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一切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5.
小乘禅     
《三联竞争力》2009,92(11):79-79
佛教中的“禅”,种类繁多,可以大分为小乘禅与大乘禅两大类。小乘禅即小乘佛教的弹,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内容和行法。小乘禅又分为许多种类,如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其中又有世间禅和出世禅等不同的划分。概而言之,小乘禅最有代表性的是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  相似文献   

16.
李洁颖 《商》2014,(2):385-385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佛教大乘经典,其中一共记载了十二位菩萨,佛对文殊菩萨说“天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日圆觉”。佛说这本经典主要是要让我们知道修性开始的因地(因地就是菩萨尚未证得佛果,在因中修行时的地位)知道以何为本,知道我们想进入如来成道的修道次第从哪里人从那里起,要明白本性与佛并无差别。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十二位菩萨依次向佛请教如何修行人乘圆满清净境界之法门,论述了“依圆照清净之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业”,“修现”,“修禅”的修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宋启劼 《商》2013,(23):353-353
佛教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已经保存发展了几千年。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其哲学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并宣扬极乐为最高目的。佛教哲学中有富含深刻的哲理,在历史上对我国的哲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商》2015,(20)
"太虚即气"是张载哲学的核心命题,其思想的本体论、宇宙论、心性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命题而展开。张载哲学的思想体系正是通过对气化的不同解读而体贴出来。因而对于张载哲学宇宙论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透彻、条理的找到其体系脉络从而加深对张载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佛教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罗汉,如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罗汉”是梵文Arhat(阿罗汉)的音译略称,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了阿罗汉果,就可以去除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之苦,受到人、天的供养。在很多寺庙中,  相似文献   

20.
知识发现技术是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是提高知识管理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以本体与知识发现为切入点,介绍了本体论与知识发现的相关理论,将本体技术引入到知识发现过程,并对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和知识可视化进行阐述,提出基于本体的知识发现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