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公信力现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对政府的公信力的概念进行了综合和归纳,其中武晓峰的《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一文中就对学者们近年来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进行了归结。政府公信力建设体现的是政府的一个管理理念,政府的管理能力,政府的服务意识以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状态的信任程度和满意程度的一个综合评价标准。然而政府公信力现状的不足也对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以及对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四梅 《消费导刊》2011,(10):22-23,111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和政府的生命力,行政决策机制是行政决策过程中一切制度的总和,既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其制度保障。本文在深层次分析当前制约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行政决策机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吴智薇 《中国报业》2023,(13):54-55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落脚点在于群众,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结果,决定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水平。媒介融合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高度发达,形成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地方政府要勇于改革创新,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全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商》2015,(24)
治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的过程,通过合作和协商,来确立一个共同目标,从而实施对公共社会事务的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就迅速被各国所接受。但是,治理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失效。为了克服治理失效,善治理论应运而生。善治是治理的最佳状态。善治是政府与公民社会通过合作来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它使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达到最佳的结合状态,实质就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县域政府在我们国家的治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县域政府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县域政府的信用在社会中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着最基础的地位。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出发,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并做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级指标,包括公信力基础、公信力保障、公信力能力和公信力效果以及四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形成科学客观的县域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过该指标体系是参考,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是关键,公众的认可是基础,数据的质量是难点,县域政府的负债是公信力评价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国民众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主要途径。由于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以及信息公开的滞后,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善治的兴起,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廖婷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0):39-40
针对增强政府公信力在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中的重要性,以广西平乐县"刷墙"事件为视角,探讨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问题和成因,最后提出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具体对策来提升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是政府向社会输出的重要公共产品,其酝酿、制定、执行与监督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关涉到政府公信力的构建与维护。本文拟从公共政策动态运行的过程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关系出发,探寻在此问题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应尽快“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晶 《商》2014,(31):53-53
在征地行为中,政府公信力不仅关系着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分配、补偿等相关问题的解决,也关系着政府良好形象的建设,政府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影响土地征用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不健全和政府行为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造成在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损,政府多次失信于农民,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重塑政府信用体系,约束政府行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势在必得。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信力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系着政府的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影响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必须加以重视。通过从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入手,概括出三方面因素:社会因素、政府自身因素和公众认识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即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促公信;加强地方政府法治建设,以公正立公信;强化地方政府职能履行,以服务赢公信。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冲击着旧的僵化和顽固的体制,促使统治和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推动着我国从善政走向善治。要有效构建基于治理理念的善治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我国应坚持党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政府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权力运行,并借鉴国内外政府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大力推动善治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服务于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5)
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个逐渐走向治理与善治的过程。但是在转型中的政治改革也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腐败问题的扩大化、严重化和深入化,如何有效的控制和根治腐败问题,更好的实现反腐倡廉的建设;如何在善治理论的指导下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是党和政府以及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重在通过治理和善治理论的指引,指明政府应该怎样有效的实行政治管理,如何加大对于反腐败的治理力度,最终促进和推动反腐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商》2015,(9)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矛盾突出,政府公信力面临着众多的挑战。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媒平台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给予了更加有效的手段,但又造成了公众负面情绪的扩展,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多方面的威胁。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涉及到多个主体,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本文引入整体性治理视角来分析在传媒平台下的政府如何规避传媒平台的弊端、充分发挥其有利作用来提升自身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9)
政府公信力作为国家软实力,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能力和资源。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从公共伦理视角出发树立政府公信力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指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公共伦理精神,用理论指导实践,升华政府治理能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及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从公共伦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公信力进行研究,指出了公共伦理角度下政府公信力建设重要性及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7.
梅杨 《商》2013,(9):184-185
随着时代发展,信任危机的出现,政府正在迫切寻找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方法及途径。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才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政策执行力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找到提升政策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贸导刊》2013,(21):26-27
一、行政体制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公开实效,提升政府公信力。《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要以主动做好重要政策法规解读、妥善回应公众质疑、  相似文献   

19.
裴顺飞 《商》2012,(4):87-87
本文把公民参与作为研究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出发点,提出了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主要有: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行政理念;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作风建设,建立廉洁政府;树立公民治理模式,培育公民社会等。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民主、公平、正义社会的重要保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善治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政府与公众的沟通透明。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的责任,它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