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日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能源紧张局势的不断恶化,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各主要汽车强国都加大力度扶持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文章在研究各国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市场带动型、技术领先型和创新主导型三种扶持政策模式。并通过对美国和日本近15年以来颁布的各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梳理和归类,从激励政策、保障政策和限制政策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最后,给出了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电动化、低碳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改善未来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交通具有深远意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并加快产业布局。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从战略规划、研发创新、推广应用、智能网联等方面制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借鉴意义。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应发挥法律法规引导作用,加强车辆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效率,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美日德的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许多国家,汽车产业都是一个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拉动效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占世界汽车产量前三位的美、日、德三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入世以后,中国汽车工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和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汽车工业有着相似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所反映的一般性特点以及日本政府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美、日、韩等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进行比较,并分析了我国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特点,指出凡是涉及鼓励企业行为的政策内容都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否则操作性不强的政策条文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明显的诱导信号。同时,新政中提到的相应实施细则或配套政策也应尽快出台,以真正达到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全面发展,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日本20世纪60年代汽车产业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政策不是政府替代市场的手段,而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的桥梁,政府是否立足于本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必须经过开放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自主选择的检验。这样的产业政策才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中国新一轮汽车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如何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创造公平合理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培养汽车企业自我再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新动力汽车产业发展。新动力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外部性、不确定性、公共物品属性、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制约因素,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探索新动力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新动力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出完善和优化新动力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新动力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现有汽车产业政策研究文献,认为过度的行政管制扭曲了市场机制,致使政策绩效大打折扣。对比美国电动汽车产业政策,归纳了值得借鉴的4个方面,提出了放松准入管制、完善税收政策、增加中小城市试点运行、建立零排放信用交易制度、加大规制性激励等9条创新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府主导型工业化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产生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定历史阶段,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及阶段转型密切相关。建国之后我国一直实行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而韩国是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典型,也因实施这种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众人皆知的“汉江奇迹”,因此重新认识并对比中韩的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政策是大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产业政策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内循环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着力点。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制定符合经济规律和社会状况的产业政策,对于全国汽车产业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1980—2021年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出台的所有汽车产业政策,发现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分阶段变迁、渐成体系,并且地方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与中央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联动性,地方汽车产业政策随着中央汽车产业政策的走向而迅速调整并落实了中央政府的大部分规定。然而,地方政府对于扶持本地汽车产业有明显的偏好。在构建统一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下,各级政府应着力构建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汽车市场,积极出台促进全国汽车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各国政府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 《宏观经济研究》2004,(9):35-36,56
汽车工业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率,吸引外资并创造大量出口机会,被公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为发展汽车工业和维护本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采取了形式各异的干预行为,从而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各国政府的政策主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多大程度  相似文献   

12.
《环境经济》2004,(7):11-11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即日起停止执行。  相似文献   

13.
中日韩三国同处东亚经济圈,有着大致类似的经济发展经历,比较日本、韩国和中国三国发展阶段,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预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本文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三个方面比较了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发现日本一直是东亚地区的领先国家,而随着韩国和中国经济发展两国与日本的差距逐渐缩小.特别是通过三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层次分析法,明显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而韩国,特别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相似文献   

14.
窦彬 《当代经济》2007,(15):80-82
日本、韩国的钢铁节能成效卓著,是世界上能源单耗最低的国家,其节能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节能技术的研究和节能政策措施的开展,本文研究分析了日本、韩国在钢铁产业政策中的有关节能措施,阐述了中国钢铁行业现有的节能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韩国的钢铁节能成效卓著,是世界上能源单耗最低的国家,其节能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节能技术的研究和节能政策措施的开展,本文研究分析了日本、韩国在钢铁产业政策中的有关节能措施,阐述了中国钢铁行业现有的节能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汽车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本文分析了产业政策导向与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系,寻找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制定方法.论文按产业政策调整与相应市场竞争结构变化将改革开放后汽车产业发展过程界定为两个阶段,指出在两个不同阶段我国汽车竞争能力提升的差异.从理论上探讨了创新导向同企业行为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了对产业竞争结构-创新行为-竞争力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开军 《经济论坛》2010,(6):122-127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投资者既要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又要看清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获得个人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资本的支持。因此本文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人均收入对汽车的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当前的状况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汽车技术和文化源起于欧洲,其后逐步传播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地。100多年来,国际汽车业发展经历了三次变革和四次大转移,培育了五夫汽车市场.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产业,深深影响了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避免单独研究一个国家数据所产生的局限性,本文选取东北亚三个主要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对就业产生负效应,并且具有普遍性。根据人民币依然存在的升值趋势,中国应该增强人民币实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将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20.
中日韩三国企业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琦 《经济前沿》2003,(6):56-58
DRC课题组向中国境内2800家日韩在华投资企业发出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0份,回收率为16.8%。其中,日资企业占接受调查企业总数的73.56%,韩资企业占接受调查企业的26.65%。 被调查企业的规模,从职工人数上讲,日资和韩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500人以下的企业分别占总数的75.2%和72.65%。从投资规模上看,投资规模在100~1000万美元的企业分别占日资和韩资企业总数的45.6%和43.1%。相比而言,日资企业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