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省际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利用聚类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东部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中国各地区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HL集聚和LH集聚省市较少,各时期均有变化.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环境规制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乾  冯长春 《经济地理》2019,39(9):56-64,70
基于1990、2000和2010年中国等18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数据,采用统计分布检验、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各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特征和动态演进特征。同时以中国为例,探讨空间因素在城市规模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①欧洲国家近似服从齐普夫定律的比例高于亚洲与美洲,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逐渐接近齐普夫定律的理想状态。②从城市之间的动态变化来看,全球范围城市的流动性水平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水平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的城市整体呈现向上流动的特征。其中,中国的城市动态演进由收敛增长转变为发散增长。③城市增长表现出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背后,区域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较差的区域环境对城市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优越的区域环境有利于低等级城市的规模增长,但部分中高等级城市的增长将因为城市间服务功能的高度竞争而面临阻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8年,中国区域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4大板块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性和渐进演进态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东北部外,全国和其他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和东北部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趋同,但收敛速度不同步.  相似文献   

4.
集群分类和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集群的持续创新与否和动态性程度,对集群进行分类。特别分析了传统产业集群,并从集群知识系统的角度分析从创新性和动态性较弱的集群向持续创新的动态集群演进的过程。最后,对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动态演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空间传导的非线性趋势,利用最新发展起来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了识别,并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线性 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严重低估了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而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不仅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空间关联关系,而且能够识别出更多可能的空间溢出渠道,这为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协同效应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支持。(2)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从整体上呈现出更紧密的、更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在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最大可能性网络(ML-Network)中没有任何一个省份能够“孤立”于整体网络。“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必须从全局的、整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探寻并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溢出渠道,发挥经济增长不同板块的不同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空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赋存演化特征与旅游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东北地区2002、2007、2013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多样化指数、等级结构金字塔、品质度、最邻近点指数、点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等数理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东北地区旅游资源赋存的时空演化状况,研究发现:1从数理演化特征来看,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度缓慢提升,同时省际差异较为显著;旅游资源等级体系呈"中间等级数量丰富,低、高端景区缺乏"的纺锤形结构,且伴随旅游景区数量及属性结构比例变化,纺锤形结构呈现"结构破缺—平衡稳定—重心偏离"的演变特征;旅游资源品质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率省际分异明显。2从空间演化特征来看,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具有凝聚型特征,景区省际空间分布演变对东北全局没有必然影响;2002年以来旅游资源集聚热点不断增多,景区分布盲区不断消亡,集聚格局由单核空间扩张向跨行政区重组联动发展;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景区空间集聚态势逐步弱化,扩散化倾向不断加强。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轴带、旅游产业圈层、旅游产业组团三种模式出发,提出了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空间的重构构想。  相似文献   

7.
王梦晗  苏明明 《经济地理》2022,(5):36-44+94
深化省际民生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中国省际2005—2018年居民生计资本,并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值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居民生计资本值高于西部地区;(2)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关联强度不断增大,其空间联系网络结构日趋稠密化和复杂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层级特征;(3)各省份个体网络中心性指标的分异性不断敛缩,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省市在居民生计资本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行动者”的地位,而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各项网络中心性指标均排名靠后;(4)空间邻近关系和产业高级化差异对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和人口密度差异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泰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2007—2013年地区基础能力、资本支持、政策支持、相关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消费需求6要素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强度的空间差异。结果显示,6种要素的影响强度全国总体差异都没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其中,消费需求影响强度的空间差异最大,且东、中、西三大地带内省际间差异大于三大地带间差异,东部地带内省际差异最大。表明东部沿海省份消费需求差异是拉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差距的关键要素。从6种要素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均匀情况看,文化产业在我国省际比较中已显现出不同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从而显示各地区文化产业的相对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IE)评价指标体系,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5—2019年IE水平进行测度。用核密度函数分析2005—2019年我国IE分布位置、分布形态、分布延展性,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IE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差异贡献和来源等,用分位数回归探究IE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综合指标得分与动态排名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总体平稳提升,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但省际非均衡性特征显著;产业生态化水平绝对差异呈现扩大和两极分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产业生态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创意阶层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比较了人力资本与创意阶层的区别和联系,随后分析了我国创意阶层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创意阶层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并且呈现与经济发展水平非一致的特性。为了深入分析创意阶层区域空间分布的原因,文章使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并结合2003—2007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文化机会、公共服务能力、高等教育能力、生态设施水平、创意产出水平和高科技指标对我国创意阶层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最后,文章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汾河流域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来探究汾河流域小城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小城镇在宏观空间上整体呈现集聚型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在空间上形成晋中盆地南部和临汾-运城盆地两个核心集聚区;汾河流域小城镇规模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上中下游的差异性特征,中游地区小城镇数量最多,下游地区的小城镇密度最大。汾河流域小城镇空间分布区位特征明显,从自然因素看,汾河流域小城镇分布具有低海拔、低坡度指向和"亲水性"特征;从人文因素看,汾河流域的小城镇与公路的交通可达性,与各级城市可接近性,与景区、工业园区的融合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文章理论分析了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的机理,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了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际单位的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省际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程度较低,且整体上耦合协调度较低,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的现状;(3)影响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主要有政府支持力度、创新能力水平、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因此,各地区可因地制宜,通过改善以上因素来提升本地区的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因素相比,空间地理因素对FDI区域分布的决定作用很少为人们所重视,并且区域数据可能存在的空间依赖特征也为传统计量模型所忽视,从而导致无效的估计结果。本文利用空间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FDI在中国的省际分布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除了传统决定因素之外,相邻省份的空间溢出效应也显著影响了FDI的区域分布。空间效果的纳入使得本文实证结果更为可信,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2007-2017年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借助引力模型识别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空间关联网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首先,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且各省份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并非独立存在;其次,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空间关联呈现出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网络连通性较好且不存在明显等级性,但空间关联关系紧密程度有待加强;再次,不同省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不同在空间关联网络中表现迥异;最后,中国省际知识产权保护空间关联网络不可分割,不同板块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相互依赖,营造了一个信息互通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的省际演变初探:从区位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省际分布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章主要运用各地区主要工业产品的区位熵来分析,指出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正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发展、社会包容、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四个维度,对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状况展开深入评价,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分布特征看,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变动趋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以2013年为拐点,呈"U"形变化趋势;从空间相关性看,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不断增强,水平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且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看,2013年前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领域的竞相上升促进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由集聚走向平衡,随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包容的空间集聚性的大幅提升打破了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趋于平衡的发展趋势;从收敛态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落后城市对领先城市的追赶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1952~2008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数值分布和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长期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没未出现俱乐部收敛的现象;邻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对收敛性;无论就数值分布还是空间分布而言,经济体制变迁均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演进趋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效应,论文基于变异系数—层次分析法测度绿色产业发展水平,通过空间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Kernel密度估计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继而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正在快速提升,但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及"俱乐部"发展特征,东、中、西部地区呈梯度递减演进趋势,且整体及东、西部地区具有明显多级分化现象;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整体及东、中部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则有抑制作用。对此,应充分重视绿色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布特征及数字普惠金融异质性支撑作用,强化省份间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实现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地理》2021,41(6):196-204
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7 586个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叠加分析法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总体空间分布上,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格局,经向性特征显著,具有显著的东多西少的格局特征;(2)区域空间分布上,在三大地区、八大分区和省际层面上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森林乡村占比达40.23%,大西南、长江中游等6个区域占比达到79.79%;(3)空间密度分布上,高密度区域分布于黑河—腾冲一线以东的北京和苏浙皖赣湘交接区域,华北、华中与华南为两个核心绵延区;(4)空间关联特征上,呈现中东部热,西北、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零散和带状分布向团状集聚转变的特征;(5)影响因素上,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地理多重因子影响,其中受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河流、地形、气候对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