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宜 《海南金融》2016,(6):58-61
本文剖析了我国现行外债管理的现状、风险及问题,建议以宏观审慎监测分析、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政策安排三个方面来加强我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规避和减小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正着力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宏观审慎外汇监管的核心是从宏观、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整个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以外债管理为核心,研究探讨在外债管理中贯彻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原则、问题以及构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资本项下各类业务的政策限制越来越少,而由于外债的形式和特点使资金流入流出基本不受限制,因此跨境资金通过外债形式进出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的风险点,而且目前的外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工具,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手段,外债管理在新形势下应用新的监管手段是大势之趋。  相似文献   

4.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可见国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研究宏观审慎的含义并对政策目标进行探讨,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构成以及如何安排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是仅着重于单个机构风险头寸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在金融风险日趋复杂的环境下,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目标,二者协调才是最完善有效的监管.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协调经验,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宏、微观监管协调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监管协调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弛 《西南金融》2015,(1):29-31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及监管理念的同步改进,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其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导致的整个经济体系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导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随着我国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目前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防风险不足、满足企业需求程度不够等问题也日渐显现。本文拟以外债管理为核心,探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外债改革路径,以期实现宏观风险可控、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宏观审慎监管:内容与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并由监管当局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应从建立宏观审慎框架和宏观审慎分析系统着手,并注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在外债的外汇管理和统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从外债、审慎监管、宏观微观等相关基础概念出发,梳理本轮外债改革的步骤、手段,以求达到理解领会外债改革整体思路的目的.最终旨在点明改革思路,使外债相关工作沿着改革大方向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公认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监管机构忽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再次提出。本文通过分析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提出了重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协调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监管的国情,提出了继续深化微观审慎监管,关注系统风险,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手段,促进监管机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汤锦 《金融会计》2013,(2):16-1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组织与各监管机构逐步完善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要求。以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需要,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尚存在系统性风险防范手段缺乏和与宏观审慎监管不和谐等问题。如何明晰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会计管理手段,解决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依然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成为当前在各国金融监管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后,对依然存在的以及新产生的金融会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后,对依然存在的以及新产生的金融会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次金融危机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目前,国际社会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展开了广泛探讨,各国监管当局也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宏观审慎监管.本文剖析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三个重要核心部分,即宏观审慎政策目标、政策治理范围和操作工具,进而探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对中央银行履职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两者必须协调使用,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主要作用,确保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致性,避免监管摩擦和监管真空.在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中,由于人民银行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同时具备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定职能和监管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和支付体系的法定职权,从而决定了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必然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形成了巨大冲击,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重点介绍了压力测试、逆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措施、防范金融跨市场跨领域发展潜藏的系统性风险等三种宏观审慎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并对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应起的作用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社会对既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不断进行探讨,普遍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缺失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入手,对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张建立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提出了有效结合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从下向上的方法以及金融外部性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新理论思路。该思路说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不在于监管工具,而在于对监管标准的把握。该思路不仅有助于解释目前已推出的主要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措施,而且也能用来开发新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有关金融会计问题:一是宏观审慎监管概述,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内涵与特点;二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包括会计确认基础与动态储备制度存在冲突、资本结构失衡现象严重等问题;三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金融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根据现阶段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金融市场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压力测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已较为系统,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压力测试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作用。为加强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增强金融稳健性,美国和欧盟相继开展了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工作,在压力测试范围、压力情景设置、测试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比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压力测试情况,我国应从加强应用研究、完善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数据库、提高压力测试效率和透明度、强化测试结果应用等方面改进压力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机构不断探索适应市场变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方式,外汇管理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汇形势,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时,传统规则性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难以适应外汇管理发展需要,通过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的最优组合,可以提升外汇管理监管成效.在原则性监管方式实施中,监管当局和被监管对象都需要主动适应监管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