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否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以及发展潜力为基准,本着发挥比较优势、改善薄弱领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以推进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形成。这项举措的具体实施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本文在深刻阐述财政政策对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性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现行财政政策的效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主体功能区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有关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稳步推进,主体功能区所涉及的一些财政理论和政策问题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以上表述一方面突显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在今后财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财政转移支付在主体功能区建设配套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转移支付要因时而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财政政策对促进形成主体功能合理人口布局具有重要影响。认为当前以户籍制为基础的财力配置机制、财政教育投入失衡、住房保障支出力度弱、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财政忽视就业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退地农民跨区财政补偿机制设计缺失、土地出让收入在政府间的分配不合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安排不合理等八大财政政策因素制约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合理布局。研究解决上述财政政策因素对主体功能区人口布局的约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规范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为,从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基本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职能的规范必须满足激励相容约束,而财政政策正是实现地方政府行为激励相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保证地方政府职能符合公共财政的前提下,与主体功能区适应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政策两方面。  相似文献   

5.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的背景和面临的任务,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包括:针对四类不同功能区的共同任务而制订的财政支持政策系统;针对历史形成的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制订的各项均等化政策系统;以强化中央权威和各级政府执行力为宗旨的财权调整及各项政策与财力调整政策系统。  相似文献   

6.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科学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背景下,从总体上合理引导经济布局.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政策实施的最终落脚点、影响最为直接的政策工具.它的实施与运用对于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以及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将产生及其重要而具有基础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主体功能区规划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吉林省县域经济可以按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要求和相关原则,将40个县具体划分为此四类主体功能区。此外,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有差别地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体功能区是中央政府缩小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保护生态环境的新举措。在安徽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对于安徽的迅速崛起以及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在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公共服务均衡化的问题,因其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规划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吉林省县域经济可以按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要求和相关原则,将40个县具体划分为此四类主体功能区.此外,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有差别地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从宏观调控法和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分析了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现状之后,指出了宏观调控法对主体功能区调控的必要性,并具体提出了宏观调控法对主体功能区调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存在诸多不足,体现在增值税与营业税交叉重叠、优惠面不宽、税收优惠方式不够合理、地区间差异明显等方面。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经验,适度降低现代服务业的税负水平,利用税收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扩大税收优惠范围,转变税收优惠方式,制定促进各地区均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发展服务贸易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趋势为论述基点,在阐述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耦合"现象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体制性政策性约束等方面.进而,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由于雇用农民工成本低、住宅开发量分散、缺乏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住宅部品工业化水平低、住宅技术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等原因,导致我国住宅产业化的程度还很低。为加快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应推广住宅产业化基地经验,培育住宅产业化实施主体;加强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改善住宅产业化支持环境;加大住宅产业的研发投入,做好住宅产业化基础工作;推进成套技术集成的应用,突破住宅产业化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4.
生物产业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影响力具有双刃性、广延性与多面性的特点,这使得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挑战不仅存在于经济、技术与伦理层面,而且更存在于政策与法律层面。我国的生物产业政策已经形成并实施,但尚存在看法律化不足的“泛政策化”问题。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应当立足于法律的视野全面审视我国的生物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与GDP的发展数据和产业变迁为依托,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发展、内部结构变革、固定投资和利用FDI的轨迹及其内在原因.并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困境,认为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水平、带动作用相对滞后,而内部结构开始优化.因此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因产业政策不当造成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滞后和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足又造成对农业支持不力,加上农业自身发展受产业(价格)政策歧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必然置国家粮食安全于极大风险之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支持,可以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制造基地是助推工业经济的增长级.要推进陕西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陕西体育用品制造业,西部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建设亟不可待.通过纵览基地建设的历史背景、探讨基地发展机遇、梳理基地建设的政策依据,科学设定基地建设目标及总体思路,设计适合陕西省情的基地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确立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划分,重点分析西安核心园区及特色产业园区的定位和建设内容,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阶段的基地建设措施.预计到2021年,全面建成立足陕西、带动西部、辐射全国、影响深远的国家级新型西部体育用品制造基地,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必须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要引导各地区承接不同梯度和类型的产业转移,形成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大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并推动大量的传统工业逐步向主城以外的区域转移。承接模式主要有要素注入式的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以及“产业转移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运用财税政策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企业的竞争力,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省市发展制造业财税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应实施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来,河南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应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并结合河南实际给予支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重点支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地区,促进河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