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元 《新西部(上)》2009,(10):155-157
大唐秦王陵作为唐末五代雄霸关中西部37载的李茂贞及其夫人刘氏的陵墓,它是庭院宫殿建筑的缩影,内储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其浸润着东方古老的哲学,蕴藏着中国传统隐性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艺术考古的角度看,其蕴舍的美学意蕴表现在:中道之美、异域之美、人性之美、世俗之美、出尘之美等。  相似文献   

2.
鲁盈盈 《魅力中国》2014,(26):72-72
本文主要简要概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特点与发展。文中重点从人文思想和建筑艺术两个大方面来叙述中国建筑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并以河坊街和苏州博物馆为例讨论了当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古代建筑总体性、综合性很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体现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能够从多方面折射出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空间结构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易、礼、道德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轴线的空间艺术、围院的平面空间的艺术特征,及其独特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罗曼  陈志民 《魅力中国》2008,(4):101-102
窗不仅具有采光的实用功能,同时还是人们通过视线进行内外交流的渠道,观物纳景,是视觉的中心点。中国古代建筑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是文化与艺术的具体体现。中国的农耕文明、封建礼制、哲学思想影响着传统窗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窗式对中国文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孟宪飞  冯晓波 《东北之窗》2011,(13):122-125
泰安城围绕岱庙而建,岱庙因泰山而设。岱庙是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建筑群,它在泰城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在泰安历史文化中所处的领先地位。都是其他任何建筑无法比拟的。岱庙在泰安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其建筑布局保存最为完整,其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更为丰富。徜徉在这座建筑群里,游览每一处厅堂院落,看遍每一个角角落落。人们都能形象地感受它所表现的正统观念、伦理纲常、王权至上。同时。它又是展现封禅祭祀文化的舞台。仅就建筑艺术成就而言,这座建筑群也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完美结晶。  相似文献   

7.
胡冬妮 《魅力中国》2010,(20):218-218
综合了植物学、园艺学、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中国古典园林【1】,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其设计手法、形势、风格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晓敏 《魅力中国》2010,(23):331-331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等。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周洪军 《魅力中国》2010,(10):60-61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同样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石窟艺术最早源于古印度,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杨维英 《魅力中国》2014,(1):250-250,252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要求我们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新一代的准职业人具有过硬的技能还要用较宽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涵养成为社会主义新生代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本文主要探讨音乐与建筑的共性,在音乐教学中将音乐与建筑专业结合,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感受建筑艺术,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至907年灭亡,前后290年间,共有21位皇帝执政,除昭宗李晔和哀帝李祝死后分别埋葬在河南渑池(和陵)和山东荷泽(温陵,具体地点不详)以外,其余19位均埋葬在  相似文献   

13.
刘东红 《魅力中国》2013,(16):86-86
会馆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形态所体现的中国古建筑群的特点,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洛阳山陕会馆、开封山陕甘会馆、社旗山陕会馆中的三座照壁,堪称河南“照壁三绝”,它们所体现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文化内涵,都对研究和欣赏会馆文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现代是建筑学中一个研究的热点,文章就传统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线,分析了传统建筑体现出的物质文化性、精神文化性、艺术文化性等基本属性。并就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契合做了四个方面的探讨。为更好的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东阳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拥有东阳木雕、东阳竹编、东阳卢宅营造艺术和"翻九楼"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80余个民间文化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已发现恐龙类古生物化石遗址、西周和春秋战国人类文明遗址多处,形成了以"古越文化"为源头、以"建筑之乡、教育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三乡"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与耕读文化、建筑文化、木雕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璀璨夺目。  相似文献   

16.
肖星 《开发研究》2020,(3):114-124
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共同的珍贵建筑遗产,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历史、文化、艺术、使用价值和不可估量的旅游开发意义。影响中国近代建筑风貌的西方主要古典建筑风格流派有古希腊、古罗马、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外廊式和新艺术运动10种,对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需要做到理念、制度和业态三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东阳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拥有东阳木雕、东阳竹编、东阳卢宅营造艺术和"翻九楼"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80余个民间文化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已发现恐龙类古生物化石遗址、西周和春秋战国人类文明遗址多处,形成了以"古越文化"为源头、以"建筑之乡、教育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三乡"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与耕读文化、建筑文化、木雕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璀璨夺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简述建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为线索,从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中找寻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文化发展的决定与影响,也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建筑对文化强有力的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19.
侯灵钰 《魅力中国》2011,(20):328-328
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进程中,也是艺术水平最高的建筑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堂作为一种突出精神功能的建筑形式,在数量上虽然与民居建筑类型无法比拟。但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从建造技术还是从文化艺术角度而言,对城市建筑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形成,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影响。本文旨在对大连近代教堂建筑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保护大连地区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本图标示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墓,也包括部分知名度很高的非帝王陵墓及史前传说人物的陵墓。部分人物陵墓所在地点仍未最终确定.本图仅从开发角度予以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