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我国在继续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中部发展的战略,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呼声日益高涨,中部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近几年,国家对中部地区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中部各省也提出并实施了各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中部崛起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部崛起刚刚破题,在东西互动发展中,中部相对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中部地区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加快实现中部崛起仍然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我想就如何认识加速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如何实施中部快速崛起的战略对策,在中部快速崛起中如何实施好城市带动战略的问题,作一些战略性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研究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2.
《现代乡镇》2012,(10):8-10
文件背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部地区巩固成果、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为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文章从城市化的角度对中部崛起进行了探讨。通过市场需求、社会分工、城市效应和创新等渠道,城市化在中部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对城市群、增长极培育、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等问题加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资讯     
宏观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会议指出,中部地区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等综合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开放和…  相似文献   

5.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的全局地位是动态演进的。当前,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从发展支持区转变为基本经济区的条件。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以及建设成基本经济区的要求,需要在中部地区现有"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基础上,增加"五区"的内涵,即建成国内市场密集区、对外开放拓展区、创新驱动示范区、四化协调先行区和生态文明核心区。与此相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指导思想、战略与政策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部崛起的背景不同于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起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选择的机会。中部发展的突出背景是全球化和有东部的经验可资借鉴.可以依托区域发展的"学习效应",发挥中部区域发展的后发优势。中部地区要实现整体崛起,以合作创新为核心的路径选择是正确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中部崛起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鼎 《特区经济》2009,(5):189-19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实证,同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本文在分析中部崛起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现阶段中部地区区域经济不协调现状与原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部地区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自己的发展,必须选准突破口。文章认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中部崛起的关键,并提出了中部地区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具有综合优势,有过辉煌的历史,不仅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养殖基地,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因此,中部地区尽快崛起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思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先要寻找和分析中部地区经济“塌陷”的原因,加大改革和政策扶持力度。中部地区崛起是针对中部地区“塌陷”提出来的。所谓中部地区“塌陷”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周围地区发展相对快,中部地区发展相…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东部快速发展、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地区经济正在塌陷。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这是形成中部塌陷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否拥有高水平人力资本与"发展极"的培育、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贡献。为此,需要在人力资本投资、人才政策制订与落实、投资环境改善以及科技体制创新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村信用、信托体系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菊芹 《特区经济》2006,(6):144-145
现有的农村信贷体系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和多元性的资金需求,影响农村整体信贷功能的发挥。重建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村信贷体系,从农村信贷资金运行机制和财税政策等方面予以创新,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丽萍 《改革与战略》2011,27(5):99-10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章认为,西部农牧区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发展特色经济,不仅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农牧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长期和艰巨的创新性实践,应该不断认识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地处国土腹地,耕地面积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多样,水陆交通发达.在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处于吃力地位.中部崛起,一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区位优势;二要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群;三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四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五要以城市化为核心,促进经济都市圈的发展;六要全力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本文阐述了海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异,对海南省县域基本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分析了海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提升海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田力  毛伟 《科技和产业》2024,24(2):25-34
数字经济正驱动以往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给农业经济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利用2010—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节能力以及转型与创新能力三个维度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来考察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省域层面上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具有积极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地提升农业经济韧性的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旧稳健。机制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经济韧性的重要渠道。此外,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经济韧性具有异质性,表现为数字经济在非粮食主产区、适应与调节以及转型与创新阶段正向影响效应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已深深融入当今社会经济运行之中并成为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民族地区经济要在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情况下形成特色并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文化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的阶段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把文化经济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辩证处理好文化经济化的思想观念、主导力量、运作方式、运作模式、适用阶段等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在经济领域中正在和将要扮演重要角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唯有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新变化 ,加快管理创新 ,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韩远迎 《科技和产业》2006,6(6):41-43,59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可否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29个省市财政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东、中、西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财政支出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这说明,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来干预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循环经济是人类反思自身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产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本文在阐述新疆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