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国外交战略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基辛格主持美国外交期间,由于美国深陷越战,苏联、日本的迅速崛起,美国国力的相对下降,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刹住苏联的扩张势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对华缓和的均势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国际政治学中的多极均势理论来分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及解决之道,从理论上证明多极均势状态应该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中国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初现多极化趋势的形势下.应该采取均势战略.努力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极,构建安全、稳定、高效、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3.
韩敏 《魅力中国》2014,(10):25-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推行谋求霸权的战略,这使该地区的战略地缘政治力量的对比失衡,导致了该地区的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形成了东北亚地区的隐性弱势均势格局。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国家种种非制衡行为所表现的违背均势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力量结构为特征的均势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制度性多边主义以建构国际规制为内容、以协调国际合作为目的的普遍行为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选择途径和价值取向,成为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中国的战略思维须符合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超越极化思维,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多边外交政策作为其对外关系诉求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张云雷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2):22-37,156,157
汉斯·摩根索的国际政治思想需要重新解读。作者重新阐释了其"现实主义六原则",认为实际上在没有这六原则的《国家间政治》第一版中,摩根索的理论思想已然完整清晰,并持续至第七版。同时还原了其"理论理解"和政治行动的两分:即"争强权"和"求和平"。摩根索对国际政治的"理论理解"为:国际政治,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取权力的斗争。在理论理解基础上的求和平过程中,摩根索首先将从国际政治理论推演上均势的不可能同实际历史中经典时代的均势全盛之实际生成相对照,引入道德共识这一因素作为均势成功的补充,并得出结论:均势得以存在和维系数百年,最根本在于依赖道德共识。而摩根索认为解决他那个时代的唯一可行及牢靠的方式是"永久和平",即,只有当所有国家放弃主权,全球变为一个国家时,国际间牢靠的永久和平才能实现,第一步能做的是复兴外交。而这种外交中,多有之前所谓道德共识因素的影子,区别在于外交复兴的目的不是均势而是永久和平。在摩根索那里,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的最终目的地是"永久和平"。  相似文献   

6.
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国家种种非制衡行为所表现的违背均势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力量结构为特征的均势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制度性多边主义以建构国际规制为内容、以协调国际合作为目的的普遍行为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选择途径和价值取向,成为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中国的战略思维须符合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超越极化思维,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多边外交政策作为其对外关系诉求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韩敏 《魅力中国》2014,(11):399-399
冷战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转移,东北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东北亚也就构成了美国全球战略中亚太战略的核心。鉴于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的重要性,美国逐步调整其东北亚安全战略,在东北亚确立了霸权均势战略。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时期总体上将是全球的技术培育期、产业调整期、金融资本徘徊期以及战略格局的均势发展期;技术、产业、资本进行新的结合,从而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洗牌效应将带来各国实力的消长,这是均势格局中的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东亚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的霸权护持;但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之间并未重现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局面。中美制度均势可以合理地解释中美互动关系和该地区出现的制度化安全发展趋势。中美制度均势的含义是,中美两国在经济相互依存加深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制度对彼此实施的机制化制衡。在中美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共同参与大量国际机制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都采取了制度均势行为。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实力仍无法与美国抗衡,在国际体系中无法挑战美国。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避免重蹈日本和德国当年的覆辙,慎言中美对抗。中美制度均势对中美关系发展和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在于:中国要继续实施和完善对美制度均势战略;中美都应继续鼓励对方参与东亚地区的国际制度;中美都要继续加深两国间的经济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为何战国时期的列国最终由秦国实现统一,而在近代欧洲的多国体系中反复出现均势这一问题,许田波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与近代早期欧洲进行比较研究之后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采取自强型改革和聪明的战略,突破制衡逻辑从而实现统一;而欧洲国家则采取自弱型权宜措施和相对笨拙的战略,从而导致均势在欧洲的盛行。作者认为,许田波的论述脱离了欧洲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实践,导致对多国体系中政治行为体之所以奉行不同的行为逻辑产生了误读。战国时期的列国都奉行兼并统一的战略,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引导;而近代欧洲产生的主权观念和均势行为则与欧洲中世纪之后形成的多元化政治格局紧密相关。作者认为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能僵硬地套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范畴、概念与观点,而应该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实践出发,体现出创造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战略格局的新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拉克战争对当代国际战略格局的冲击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完成了从世界政治的“体系变革”。在经历了后冷战时代 10年的过渡之后 ,国际体系的单极特征已经非常明显 ,系统内的大国均势基本崩溃。如果我们无法站在体系变革的高度来认识这场战争的影响 ,那么 ,很可能将失去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洞察力。尽管如此 ,这并不意味着多极化进程从此暗淡。国际格局中一系列新的战略性动向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王红影 《中国经贸》2014,(18):55-5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频频上演企业兼并、破产、倒闭现象。一个企业想要不被时代抛下,就需要想方设法在新经济时代的影响下健康的生存下来。所以,企业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力度。本文主要以人为本去开展有效管理,企业营销战略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不断转变观念。企业需要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来提高对品牌认同感。并且通过网络营销的应用来分析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的发展方向。对如何开展最有价值的网络营销活动,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战略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美国既是国家体系中的行为体,也是美国帝国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与日本深深地置身于美国的帝国体系之中,而且以不同的方式与美国和美国的帝国体系联系在一起。日本始终坚持国家经济战略和国际安全战略,而中国遵循着国际经济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日本和中国的均势正在转变,政治群体使具有渗透性的亚洲也明确地依赖于美国帝国体系中。  相似文献   

14.
张菲 《魅力中国》2010,(32):305-30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就是美国和日本争夺的焦点之一。美国历届政府都把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作为其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1922年华盛顿会议以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暂时处于均势状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法西斯势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迅速膨胀,罗斯福政府面对此情形,却奉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即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亚洲次之。甚至当日本法西斯背信弃义,不宣而战蓄意挑起珍珠港事件,使美国蒙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美国人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度伤害的情况下,罗斯福仍然力排众议,坚定地实施“先欧后亚”战略。其中原因究竟何在,本文拟对此作出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因才 《理论观察》2007,1(3):74-75
均势通常被认为是对霸权的否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均势也可以被运用为大国谋求霸权的工具。大国可以在某一地区或一国内部通过推行均势政策实现霸权目的,历史上英国和美国就是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宋林 《辽宁经济》2003,(5):26-27
伴随着21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人类曾经历过的劳力经济时代和资源经济时代.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曾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必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智慧,而知识作用的发挥则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亚太地区油权均势特征和油气地缘格局,权衡大国之间的抗衡与制约态势,全方位分析了博弈矛盾基内的中、日、美核心博弈以及与之相关的多极博弈态势。根据均势原则认为亚太地区地缘格局会在较长时期出现大国互相制约,小国在平衡中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静时期。而面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多层次地缘政治封锁,中国应该“避风就势,联合抗衡”,保障油气安全及供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论华尔兹纲领的硬核与问题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使用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来评价均势理论的发展。华尔兹提出了结构主义均势理论之后,他的追随者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断发生问题转换的均势研究纲领,即华尔兹纲领。这个研究纲领的硬核包括三个假定和两个假说,内部成员包括米尔斯海默、施韦勒、沃尔福斯、克里斯坦森和斯奈德等人,但不包括沃尔特。经过几次理论上进步的问题转换,华尔兹纲领不仅包括了系统层次的理论,也包括了单元层次的理论,从而推动了均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均势思想,呈现出鲜明的"阶级—国家"二维特征。一方面,国际政治均势问题首先意味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问题,以及这种力量对比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造成何种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列强奉行的那种唯一国私利是图、背逆历史发展趋势的均势政策。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均势思想的二维性是统一的,统一的媒介是革命,统一的基础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其他的大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这一现实变化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关均势理论的争论。当前有关这一理论的批判、修正以及辩护观点都存在理论或经验上的缺陷。作者从结构变化入手,以联盟的可获性、制衡的实力门槛以及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等三个因素解释了当前其他大国没有对美国进行制衡的现象,并且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对国际关系理论生长具有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