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经济师》2016,(6)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民人数逐年增多,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导致了网络舆情在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各方面变得更加复杂,这给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然而,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缺陷。文章以黑龙江省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分析黑龙江省网络舆情发展现状,针对黑龙江省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完善路径与对策,帮助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2.
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发生以后,一些领导干部反应滞后、应对失当,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网络舆情传播迅速,无孔不入,政府部门采取相应举措应对时,如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反而会使舆情危机进一步升级。因此,一定要把握特点,科学应对。  相似文献   

3.
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是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经由网络媒介曝光、触发或经网络舆情传播而被扩散和放大的旅游危机事件。若不及时应对处理,将对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运用多案例研究、网络文本分析与最优尺度分析等方法,对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间的分布规律及事件涉及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为进一步的旅游网络舆情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疆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日益加大.研究发现,各大网站的论坛、微博、博客等是新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青年人或年龄偏大的知识分子是网民的主体.在信息化的今天,掌握信息传播规律,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体系和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意、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助于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发布与获取渠道,其舆情的形成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提出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机理,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特点,探讨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对事件中的个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路径,最后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和论证,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不仅为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网络新闻发展,同时也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大数据时代政府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来进行研究,对充分合理地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以及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效化解突发危机事件负面网络舆情是各级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采用两层级Moran过程下随机演化博弈理论,揭示网民圈群式分布结构对负面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影响,并进行Matlab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表明:政府对传播负面舆情网民惩罚概率和惩罚额度越大,越有利于负面舆情化解;单一圈群中,当博弈收益和网民规模满足相应条件时,不管是弱选择还是强选择,均可有效化解负面舆情;两层级圈群中,当网民总体规模一定,博弈收益满足一定条件时,只有当分组数超过相应的临界值,才有利于负面舆情化解。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平台,它的开放性、时效性、快捷性和互动性.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校园事件以及社会热点等话题进行信息共享、意见表达、情感宣泄、思想交流讨论.由于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存在大量负面信息和能量.面对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要给予密切关注和积极的引导.本文分析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新疆的网络舆情具有群体极化、带有明显的时间性、突然性强、敏感度高等特点;在多年的实践中产生了舆应对显著效应、问政效应、跟风效应等正负面效应。今后,政府应加强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官方网站建设,发挥网站在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还应提高网络评论员的素质与舆论引导能力。这样有助于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掌控校园网络舆情对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和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和传播的平台等方面都呈现多样性。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须多部门联手建立起相应的掌控机制,实施多方面可操作性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游离于主流现实言论环境以外的信息表达渠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运用广泛,影响深远.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参与主体特殊性与内隐性,传播途径多样性与迅捷性,舆情内容非理性与盲目性等特点,在高校中既存在正面效应,也不可避免负面效应.本文认为高校处置网络舆情应做到:加强舆情研判,准确把握网络舆情;遵循舆情规律,合理引导网络舆情;重视舆情危机,科学管理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伴着校园疫情危机频发。其中,校园管理的僵硬失调问题凸显、师生不当言论不断传播发酵、学生心理问题通过网络倾泻、网络舆情诉求平台不畅等问题最受关注。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诉求的倾听者、传达者,做校园网络舆情的把关者、化解者,做网络思政教育的引导者、陪伴者。面对网络舆情,辅导员既要加强学生和自身网络素养,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还要积极协助学校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倾听学生呼声,拓展合理反馈渠道,参与高校舆情队伍预警机制和预案的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一旦社会爆发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容易在网络上迅速集聚,而相关部门如果反应迟滞、应对不力的话,极易形成网络舆情事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优化社会治理环境,将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风险治理是京津冀网络舆情生态善治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京津冀网络舆情风险要素及特点的分析,提出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的"主体协同→联合监测→综合预测→区域预警→联动响应"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依靠网络获取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信息,因此,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在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演变过程,提出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作用以及终结的演变机理,为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奠定理论和研究基础,为政府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对网络舆情做出及时、准确和有效地应对是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必备的执政能力之一,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做出客观评价是提升政府执政艺术的重要一环。网络舆情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术语,因此以国内最权威的研究机构和具有省级以上相关项目的高校为研究样本,分别从统计学和系统动力学两种评价体系展开研究,分析了上述研究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机制是高校规范高效管理,宣传党建工作,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基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引导信息管理机制工作复杂化。当前高校网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引导,定期开展网络舆情事件分析,做好舆情预防工作,加强信息管理的构建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机制是高校规范高效管理,宣传党建工作,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基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引导信息管理机制工作复杂化。当前高校网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引导,定期开展网络舆情事件分析,做好舆情预防工作,加强信息管理的构建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林蔚 《当代经济》2021,(6):114-118
基于网络舆情视角,本文对武汉市和成都市城镇居民的绿色食品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梳理城镇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传播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特殊群体、对身体健康关注程度、对我国食品体系信任程度、家庭年收入、对包装标识的信任程度和自身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等8个因素会影响城镇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其中性别,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特殊群体、家庭年收入、对身体健康关注程度和自身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通过群体传播途径影响消费者的舆情感知;对我国食品体系信任程度和对包装标识的信任程度两个因素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影响消费者对舆情的感知.同时,由于两城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两市城镇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类突发事件信息的快速变化与无界限传播增加了事件控制的难度,对传统政府信息管理提出了挑战。以“雷洋事件”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对事件信息传播网络结构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网络中,网络密度越大,节点间信息传播越迅速;网络聚类系数越大,网络中越易生成小团体集聚。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中的核心网络节点和具有结构洞特征的局部核心节点,在信息传播中更具优势。由此,提出构建政府与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异质结构节点相互依赖、权利共享的动态多元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