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益美  唐湘娟 《生产力研究》2015,(2):21-23,30,161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脱媒,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流模式,在国内外呈爆发式增长。文章在探索P2p网络借贷发展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主要特征,并从理论研究、政策制定、风险教育、征信系统等视角提出了适合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需要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及金融机构线上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中间业务、贷款业务等传统业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各种挑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一直被作为业务发展转型的重要保障和着眼点,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电商等互联网企业,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和特征着手,分析当前的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影响,并提出要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和加强监管等措施来促使互联网金融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比特币、P2P、第三方支付、普惠金融、众筹模式等一系列新兴名词的兴起,互联网金融被广泛讨论。就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及现状、相较于传统金融的优势进行详细阐述和回顾,并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评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徐昆 《经济研究导刊》2014,(30):111-112
互联网金融以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的优势迅速进入市场,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冲击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大数据金融、众筹互联网金融模式特点入手,分析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提出传统金融建立信息化金融机构与发展互联网金融门户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6)
P2P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内容,给传统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很大的影响。文章研究了互联网P2P借贷的发展现状和运营模式,然后对P2P借贷与传统金融信贷业务做了比较分析,指出P2P借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对P2P借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下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第三方支付、P2P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竞争模式在市场上大量出现,以"金融线上化"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日益兴起,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和中介服务地位受到极大挑战,本课题立足于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大背景,对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以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进行探析,为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传统金融产生了重大影响,更有取代其地位的趋势。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众筹融资模式、互联网银行模式、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更为非专业化、大众化的模式将吸引更多投资者。文章着重分析余额宝作为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并针对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电商平台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具有支付、融资和理财交易平台等功能。在总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就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及其发展优势进行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催生出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其中P2G是指private-to-government,是为民间资金进入政府项目提供渠道,引导民间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以引进政府信用构建投资组合为特色,顺应了政府政策和投资者的需求,遵循了互利共赢的理念。本文将结合财猫网P2G模式的运行,分析P2G模式的经济金融效应及发展前景,并就其潜在风险提出分析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将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了金融行业的模式转变,使得金融发展更加的快捷迅速.互联网金融和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有着诸多的不同,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对资金借贷以及交易处理等环节进行的实施,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相应风险.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互联网金融内涵及风险主要特征加以分析,然后就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加以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探究互联网金融的优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新视角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梳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提出广义虚拟经济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诞生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的必然产物,以人为本、注重感知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特征均渗入到互联网金融中,这恰好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并从经济转型升级、用户服务和体制创新、产业间深度融合和跨界发展、风险控制和提出监管四个方面探讨广义虚拟经济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8,(4)
互联网P2P借贷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资金借贷相结合的新兴金融模式,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从借款人特征角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基于"人人贷"网站的数据,实证检验借款人因素影响互联网P2P借贷的信用风险;研究结果发现:借款人的区域差异、综合素质水平、借款人的经济实力和现金流情况对互联网P2P借贷平台信用风险有显著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对互联网P2P借贷信用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瓶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生态,同时也逐渐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发展以P2P网络借贷模式、大众筹融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对于打破由金融体系不完善而带来的金融抑制,提高金融行业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但融资难问题制约着其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拓展了资金供给新渠道,能有效弥补传统金融对我国农业发展支持的不足.融资模式创新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需求,互联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有利于两者协同发展.P2P信贷融资、基于大数据小额贷款融资、众筹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模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创新具有内在契合性,而完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提高经营者金融与诚信意识、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等举措是其融资模式创新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小微企业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对融资渠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互联网金融背景发展下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带来了创新性的改革,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融资模式进行研究,主要包含电商模式、P2P网络贷款模式、供应链融资和众筹融资等几种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提供可行的理论建议,促进金融时代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银行的强劲对手,也是银行借以开展业务的重要工具.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的银行营运规律和运作模式,加快银行与互联网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通过对银行现有流程、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再造和创新,不断掌握网络交易的主动权.面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挑战,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概念和特征的阐述,进而分析农发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农发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举措,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模式的代表,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变革浪潮所带来的挑战,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研究。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银行业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重视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努力培养既懂银行管理又懂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6)
浙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间资本非常活跃的省份,互联网金融崛起的代表阿里巴巴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模式在浙江的发展也一直位于全国前列。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逐步收紧与落地,浙江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在朝着健康稳健规范的方向发展。如何走好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不啻是浙江互联网金融的最佳选择之一,拥有多方面的优势,对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新工业时代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洛建 《经济师》2014,(9):179-180
文章简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意义和特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