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当下的游客普遍利用社交媒体搜索目的地信息,从而做出旅游决策。数字媒体背景下,社交媒体在我国的旅游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重庆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社交媒体对重庆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的影响,以期为重庆市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基于国外文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及实施途径是现今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本文综合国外各阶段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研究成果,在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测量所采用的质化、量化及综合测量方法做了较全面的梳理与归纳。  相似文献   

3.
到访旅游者网络口碑传播对目的地形象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该研究基于旅游者权力理论,将旅游者视为与DMO一样的能动主体,对应DMO投射形象提出了旅游者投射形象的概念,进而将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认知过程从原有的单一个体模型拓展到时间阶段和影响主体更为完整的群体网络状模型。研究进一步通过比较到访旅游者和DMO传播对潜在旅游者引致形象形成过程的影响力,提出当旅游者投射形象比DMO投射形象被更多的旅游者所接受时,就会发生品牌劫持现象。文章结合普洛格(Plog)提出的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此种情况之下目的地形象异化的演进过程,并为目的地营销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已经进入形象主导阶段,对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旅游者的目的地形象认知具有主观性,使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比较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这些成果依然散落在各自独立的研究之中,尚未有系统总结.文章从5个方面述评了相关成果,发现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同有异,但存在普遍差异,同时,现有研究具有以下4个特点:从研究案例看,研究普遍缺乏中国案例;从研究视角看,能够影响人类行为的情境要素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从研究内容看,跨文化研究在文化群体比较中占据绝对主导,国内学界也仅在跨文化研究方面有较多积累,其他类型群体的比较研究极少;从研究阶段看,目前尚处描述研究阶段,还未进入解释研究阶段.因此,文章认为,在未来目的地形象的群体比较研究中,应关注以中国目的地为案例的群体比较研究,关注中国(国)内文化群体的比较研究,关注情境要素,关注更深一步的解释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及品牌化:概念辨析与关系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是目的地营销研究领域3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通过一定的逻辑链条在目的地营销实践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理论上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目的地营销实践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本文对这3个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3者作用的发挥应遵循"目的地定位一目的地品牌化一目的地形象"这样一种逻辑链条,并构建了3者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运用Python爬取携程网关于河南省开封市的游记,随后利用ROST CM6软件对游记进行分析,从认知形象分析、情感形象分析、整体感知形象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开封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并将研究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在认知形象上,游客对开封的基本认知以人文类别旅游景区为主;二是在情感形象上,游客对开封的积极情感认知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物、人文历史、旅游演艺、旅游美食、旅游住宿这些维度,对开封的消极情感认知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方面;三是在整体感知形象上,游客对开封的核心形象可以定义为“以宋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古都”。  相似文献   

7.
邵隽 《旅游学刊》2011,26(8):7-8
中国作为出境旅游客源地,具有极强的实力及增长潜力。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成为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因而,国外目的地管理组织纷纷对中国旅游市场给予高度重视,针对中国市场特点进行营销。  相似文献   

8.
宋子斌  安应民  郑佩 《旅游学刊》2006,21(10):26-32
尽管我国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如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缺乏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调研特别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调研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本文以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分析为例,介绍和运用了当今国外广泛运用的IPA分析法,即重要性(Importance)及其表现(Performance)分析法(Analysis).  相似文献   

9.
周永博 《旅游学刊》2020,35(2):65-79
"讲好故事"已成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和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以"讲故事"为手段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方式。现有旅游目的地叙事研究开展还很不充分,关注的叙事偏重于正面叙事材料,对负面叙事的关注还很不够。文章着眼于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以德国首都柏林作为研究案例,以著名历史游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Berlin:Imagine a City)中关于柏林的系列黑色叙事和柏林旅游局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包括4个阶段的混合研究设计,验证黑色叙事对柏林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及意动)的复杂影响。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先,验证了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显著影响,实证该影响主要透过"叙事主角-游客-自我形象一致性"这一主线发挥作用,明确了黑色叙事主角形象对黑色叙事引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理,丰富了叙事传输理论相关结论。其次,验证了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在黑色叙事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过程中的影响效应,发现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而非认知形象)是黑色叙事最终能够影响游客动机的关键。最后,在黑色叙事这一特定研究情境中,验证了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两种理解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宏 《旅游学刊》2006,21(6):9-9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承载空间,为旅游者提供了消费平台.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来自商业化的旅游服务、非商业化的原始景观和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独特氛围,其范畴远远超出了"整体旅游产品"的概念.然而,旅游目的地远离客源地,在旅游消费者看来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因此,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众多备选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增加目的地的旅游需求量,是旅游目的地营销活动的目标所在.一般来说,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组织是非营利机构,其营销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促销,目的在于在目标消费者的心目中建立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形象.  相似文献   

11.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鹏熠 《旅游学刊》2012,27(2):72-79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由旅游企业经营所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学界关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文章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6个方面,将目的地形象划分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方面,并构建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的影响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在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形成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游客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对认知形象有正向影响,游客责任、员工责任和慈善责任对情感形象有正向影响;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不仅对游客忠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游客满意对游客忠诚产生间接作用.相比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对游客满意和忠诚的影响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黄文泓 《西部旅游》2023,(21):23-25
<正>文章通过分析携程旅行网上2010年至2021年的游记数据,构建专属的分词词库,利用ROST文本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深入探究重庆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时空演变,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重庆区域内游客的感知从块状集中逐渐走向辐射式均匀;第二,人文类吸引物一直是重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核心,但其内部结构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城市建设和山城文化是吸引游客的新亮点;第三,游客的旅游方式逐渐从以观光为主的被动旅游向以参与为主的主动旅游方式过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两岸综合旅游网站、旅行社网站及台湾旅游官方网站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主题:自然生态、度假、乡村、文化、城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类网站构建并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研究结果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柏林 《西部旅游》2024,(5):34-36
文章探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品牌建设的策略,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与品牌建设需综合考量文化传承、自然环境、社区参与和营销策略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等资源,塑造独特的地域形象,可以提升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环境优势,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可以实现品牌定位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注重社区参与,加强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和归属感;巧妙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采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可以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我国10个省120个地市2005—2009年的相关旅游经济数据,对各省在中央电视台(CCTV)投放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同期内连续投放广告与从未投放广告的样本差异,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省域形象广告投放政策对各省旅游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央视旅游形象广告的投放能够显著促进该省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的增长.在稳定性检验中剔除广告费用后,广告投放政策对国内旅游的毛收入依旧较显著,并具有一定的长期效应.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UGC(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角度入手,在携程与大众点评上选取了2018—2022年的2873条文字评论,并使用ROSTCM6软件对其进行高频特征词分析、社会语义网络分析与情感分析,以此得出在游客看来山东九如山风景区有哪些优势与需要改善的地方,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旅游形象的策略,从而为推动九如山风景区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厘清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动机机制是现有研究的两大焦点,但现有研究大多囿于认知动机视角,忽略了游客行为意愿产生的情绪机制.该研究从游客在目的地情绪感受的视角,应用情绪评价理论,探讨积极情绪在目的地形象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目的地形象对积极情绪的作用边界.通过对厦门市278名游客的调查,采用阶层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地形象能显著地正向影响游客行为意愿;积极情绪是游客行为意愿的诱发动机,显著地正向影响游客的行为意愿,部分中介了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间的联系;新奇感能显著正向调节目的地形象对积极情绪的影响.该研究对相关营销实践者、目的地管理者在目的性形象定位及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已受到广泛认可,但目的地形象研究开展40余年,国内关于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比较研究依然较少.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巨变催生的具有独特性的XX后,文章选择国内典型旅游目的地杭州为案例,以一手调查数据对不同代际的目的地形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目的地形象因子评价方面,当代中国社会中的50后、60后和70后之间差异较小,他们对杭州的目的地形象评价显著高于80后和90后,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即出生年代越靠前,对目的地形象的评价越高;在目的地形象维度结构方面,80前(含50后、60后、70后)与80后、90后具有3个相同的维度,也各有两个独特的维度,其中,80前与其他二者差异较大,而80后和90后之间也有差异.因此,无论是目的地形象因子,还是目的地形象维度结构,不同代际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不应忽视不同代际目的地形象之间的相同之处,准确来说,不同代际的目的地形象存在的差异是局部的,代际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针对代沟理论的3种学说(普遍存在说、虚幻存在说和局部存在说),文章研究结果更支持局部存在说.  相似文献   

19.
旅游危机管理作为旅游业减少破坏、保障安全和抵御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5月,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旅游业受到重创,同时救援和重建工作迅速展开.本文试从旅游者对危机事件感知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路径模式.在旅游目的形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四川地震灾害在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的不同影响,以及目的地采取的形象塑造和危机管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负面偏差是受众面对多元化网络信息时所产生的心理错觉,往往倾向高估负向信息,低估正向信息,在旅游市场,这种现象会降低旅游城市形象的正面传播效果.文章以2015年的"青岛天价虾"事件为研究案例,通过社交媒体影响力的结构性测量和粉丝行为测量,综合比较社交媒体位置角色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从而为旅游城市提供削弱负面偏差的策略方向.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关系互动中的位置角色与其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结果存在差异:首先是官方与民间的差异.在社交媒体关系互动中,本地官方机构处于中心,自媒体位于边缘;但引导舆论影响力方面,本地自媒体排第一,本地官方机构排第三.其次是本地与异地的差异.在社交媒体关系互动中,本地媒体接近中心位置;但引导舆论影响力方面,异地媒体排序靠前.可以看出,民间和本地社交媒体引导舆论影响力相对更强,通过关系互动中的因果归因,社交媒体对负面偏差引导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旅游城市需要注意对社交媒体组合运用,在自身社交媒体平台上提升信源可靠性;同时善于借助中介(桥)的舆论引导能力,注重负面信息中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传播合力,削弱负面偏差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