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劳动增进型技术是资本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资本增进型技术是劳动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但1995年以来资本增进型技术是逐渐下降的。人均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以及人均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解释了其中的64%,占主导作用,资本增进型技术的下降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7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使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并且,出口和进口贸易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均起抑制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贸易模式背离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另一方面,以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进口为主的加工贸易加剧了中国的结构性失业。同时,中国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呈互补关系,因此,提高资本密集度、鼓励创新、促进生产技术进步对提高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燕  陈欢 《财贸研究》2015,(1):98-105
以技术进步偏向影响要素收入份额为主线,在原有厂商理论基础上考虑政府税收因素,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率分解为乘数效应、资本深化速度、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税收的变化率,并选取1990—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但乘数效应减弱了这一作用;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和生产税率的提高,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向作用。其中,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营改增"作为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尚有待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理论框架揭示了"营改增"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即"营改增"使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可以进项抵扣,降低了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由于服务业的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次采用2009-2015年中国服务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使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了5.96%,并且在实施后第2年的影响最大.异质性分析表明,"营改增"显著提升了非国有、劳动密集型和出口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服务业中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劳动需求,进而提高平均工资率,最终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外商投资自由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因果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负面清单模式引致的外商投资自由化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外商投资自由化可以通过加快企业资本深化和带来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没有显著证据表明外商投资自由化可以通过降低垄断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异质性研究证实,外商投资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效应在民营企业、非出口企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最后,对政府行为的拓展分析发现,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可以弱化外商投资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而加大政府补助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本研究从外商投资自由化视角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机理提供了新的微观解释,对进一步优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收入份额是理解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本文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得到理论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实际劳动收入份额分解为为理论劳动收入份额和市场扭曲两个因素。定义劳动收入份额实际值和理论值的差值为市场扭曲。实证研究发现,理论劳动收入份额显示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一致的趋势,是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趋势的决定因素;市场扭曲显示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一致的波动,是劳动收入份额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劳动工资偏离劳动边际产出,是市场价格扭曲的根本体现。本文研究为正确理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时变性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一个理论模型表明:当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时,资本的深化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利用200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显著降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而FDI总体而言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为例,考察自由贸易协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2005年中国—东盟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正式生效作为CAFTA实施的标志,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库进行匹配,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的劳动收入份额效应。倍差法检验结果表明,CAFTA实施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这一影响在不同行业要素密集度、不同行业集中度、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CAFTA实施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劳动报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平均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抑制了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企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进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研究为自由贸易协定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提供了新证据,也为中国进一步推进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重要问题.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并降低了居民消费水平.基于广东1978-2012的数据实证发现,广东劳动收入份额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劳动份额每下降1%,则消费下降0.28%.因此,提高劳动份额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FDI、劳动力的工资扭曲纳入统一的框架,系统分析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方法对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的劳动力工资扭曲指数进行测算,利用2003-2017年的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检验各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的进入和工资扭曲都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但随着工资扭曲的加剧,外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作用得到缓解;除此,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劳动要素使用数量下降、资本深化、高水平人力资本缺乏、劳动力流动不畅和配置效率不高等因素,都抑制了劳动工资份额的提升。因此,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须在招商引资政策、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上进行必要的制度改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区域与产业特征互动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资本深化、技术水平提高往往都会伴随着更密集的人力资本投入,导致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市场化进程因弱化了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在短期内劳动收入占比往往会下降;地方政府间围绕外资招商展开的竞争,增大了外企资本对工人博弈力量,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背景下,为扩大产品出口需要在产品中镶嵌更多的知识投入,因此伴随一个地区的外贸扩张,其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往往会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1978-201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了农业生产总值、资本、劳动力及耕地面积等投入产出指标,用索罗余值法分析了1978-2010年间各种投入要素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发现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应保持农业快速稳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common assumptions that labor income share does not change over time or across countries and that factor income shares are equal to the elasticity of output with respect to factors have ha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theory.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theoretical reasons for why the elasticity of output with respect to reproducible factors should be correlated with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he behavi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apital flows and the existence of factor saving innovations imply such a correlation. If this correlation exists and if factor income shares are equal to the elasticity of output with respect to factors then the labor income share must b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existence of a labor intensive sector that produces non-tradable goods would explain why labor income share has no correlation with income per capita.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在影响机制上的差异性,本文重点探讨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增加在我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中所起的作用并区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控制了劳动收入占比与贸易的联立关系之后,本文发现进口贸易的作用显著为负,出口贸易则表现出弱负向作用。此外,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也是我国工业部门劳动要素分配地位弱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新人才流失经济学"的框架下,以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跨国移民对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结构及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显示,由于较低的知识存量和较高的协调成本,在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移民来源国,熟练劳动力通常更倾向于选择通才教育,从而独立进行创新活动。相反,在技术较为先进的移民目标国,熟练劳动力则更倾向于选择专才教育,从而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从事创新活动。受国内外协调成本差异的影响,跨国移民会激励移民来源国的劳动力更多的选择专才教育,从而改变移民来源国人力资本的结构并影响技术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邵明伟 《北方经贸》2010,(11):14-17
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挑内在因素,是变迁主要力量。改革以来,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营技术条件变迁,主要是一场由追求潜在获利机会而对技术需求引发的诱致性变迁过程。随战和机遇,转换农业经营技术条件对发展现代农业尤其重要。诱致性技术变迁强调,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推进诱致性变迁因素也逐渐被强化。因此,目前和将来,该区农业经营技术条件选择目标模式定位不能简单根据理论推演,必须结合其实际,遵循诱致性轨迹,注重过渡模式。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n explanation for why labor and capital shares do not seem to have a tren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physical capital share is compensated by a decreasing trend in land share. Similarly, an increasing trend in human capital share is compensated by a decreasing trend in raw labor share. We also fi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claim that the elasticity of output with respect to reproducible factors,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ome level. This resul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for empirical exercises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估算了28个省份1978-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资本;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要素替代弹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技术变动对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显示在1999~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主要是行业内部劳动力再配置的结果;利用中国工业部门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国际贸易、技术变革对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而技术进步则存在显著降低工业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这与我国工业部门在研究期内的技术进步具有劳动节约型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