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尝试新的就业方式--"零工资就业",通过干一段时间无报酬的工作,赢得就业机会.我们该如何看待"零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对就业者本人和劳动力市场,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本文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零工资就业"问题展开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2.
"零就业家庭"是就业困难群体中最困难的部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解困工作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援助工作的重点。文章从"零就业家庭"产生的原因入手,阐述了目前濮阳市"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举措,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解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追求可持续就业是就业理念的重大突破,它注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益的保护和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的可持续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基于这种认识,该文从就业竞争力、就业机会、就业收入、就业环境四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农民工就业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调查表明,西部地区农民工可持续就业水平整体较低,且在未来的就业实践中还存在若干非持续性因素也亟待重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关键,就是要帮助西部地区农民工"增智"、"增权"、"增收"和"增渠"。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4)
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学校普遍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颇有成效,但也有力不从心之处。传统"外生性"的就业动力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日渐衰微,学生在"有活儿干"和"没就业"之间迷茫,而就业实际上只有一种理解,矛盾的理解不仅影响了学生,也使学校的就业工作处于尴尬地位,更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作。变革的路径是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个人理想,挖掘就业的"内生"动力,改变僵化的就业率管理指标,重塑就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奋斗目标,所以作者以增加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题,从增加就业的重要意义,就业形势的分析,增加就业的方法和途径三方面进行阐述,为促进全国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而"更高质量就业"必然要求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政策提供指导.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政府、 高校、 用人单位相关主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后,提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赵满华 《经济师》2011,(4):40-41
目前城中村居民就业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包括多数城中村居民处于一种不充分的就业状态,多数城中村居民创业精神不足,村里就业不规范,村办集体企业就业人员比较少,城中村改造中存在"轻就业安置"、"重拆迁补偿"的现象等。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城中村发展集体经济和鼓励城中村居民自我创业,建立就业安置与拆迁补偿并重的机制,加强技能培训,规范就业行为。  相似文献   

8.
税收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对促进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惠及"农民工"群体就业的税收政策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文章通过考察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特点,提出通过税收政策的改革和完善,来促进"农民工"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  相似文献   

9.
王慧  吴晓 《经济地理》2019,39(9):71-81
首先,基于我国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就业先导"和"非永久性"的特征,论述"就业地"口径分析农民工空间分异的必要性,并构建相应的因子分析指标。其次,基于2009和2015年课题组关于农民工就业信息调查数据,分析南京市主城区农民工就业空间分异的演变状况。结果显示:①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人口特征状况、职业状况和移民特征三个主要因子对南京市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分异具有较大影响,并持续作用于农民工就业空间的分异状态。②用聚类分析法可分别将2009和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划分为7类农民工就业区和5类农民工就业区,前者呈现出"方向+圈层"共同主导的空间结构,后者则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就业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圈层间异质化而圈层内同质化的演变特征。最后,基于上述演变特征,提出基于差异化空间需求的农民工空间配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财经》2014,(12):61-70
利用2001—2009年间我国非上市工业企业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与就业税盾对就业的激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的适当提高有利于扩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旧所得税法中对外资企业实行的低税率优惠政策反而不利于就业;工资总额据实扣除的"就业税盾"有助于激励企业增加就业,但研发费的加计扣除政策即使放松条件后对就业的激励作用仍不明显。鉴于我国当前税负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应当实时监控企业税负对就业的影响作用,避免税负过高对企业就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还应增加企业"就业税盾"的扣除。  相似文献   

11.
祝蓉 《经济论坛》2014,(3):76-77
"绿色就业"是在能源衰竭、环境恶化、传统产业就业困难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兴概念。"绿色就业"指各行业从事有利于维护环境保护的工作,并提高使用效率。本文分析了内蒙古绿色就业的现状,列举出政府推进相关行业的法律和规范,并提出促进绿色就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叙述分析FDI对就业影响的内在机制和描述分析中国FDI与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了FDI对中国就业数量、产业就业结构、区域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FDI流入对中国就业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显著的正向拉动效应,而FDI对就业影响的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存在明显的差距,基本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享受了30年的"人口红利"在逐渐衰退,开始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在新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呈现出择业标准多元化、择业方式自由化、就业形式短工化等趋势,同时也凸显了就业过程中的"制度荒"、"权益荒"、"技能荒"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从制度、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有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党建是高校党组织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开展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则充分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进一步厘清大学生党建和就业创业工作的内在关系,从"以党建为组织基础促就业创业"和"以就业创业为载体促党建"两个方面切入,提出构建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英语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促进大学生就业.对大学生就业中英语的影响进行阐述,分析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基于就业角度对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齐力 《经济师》2012,(5):83-84,86
近年来,面临经济市场化和高校教育大众化趋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框架"为缓解就业提供了有益帮助,英国的"三位一体"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在提升就业率方面获得了成功。英美经验为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文章借鉴国际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当前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对残疾人就业的有关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的思路: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打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舆论基础;二是创新工作思路,找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出路;三是抓好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全面提高服务层次;四是探讨残疾人事业的"综合开发式扶贫"与辅助"福利救助式扶贫"两种扶贫模式,探索、确立由二种扶贫手段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的多层次扶贫体系,通过扶贫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①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②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就业,还可以带动他人就业,这种创业的"倍增效应"使得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从创业环境为切入点来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2)
云南省作为西部经济圈的重要一极,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不高,就业岗位增加迟缓,工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加之周边城市经济圈"虹吸效应"的影响,导致云南省各地区对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吸引力相对降低。文章分析了"虹吸效应"的内涵,并对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倾向调查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虹吸效应"对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显示,在现有经济结构下,中国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 100万个就业岗位,新增岗位仅400万个,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缺口极不匹配,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创业与就业存在辩证的关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是就业的高级形式。所以,充分理解经济学的就业理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创业。于是,从"找饭碗"到"造饭碗",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一个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潮流和趋势,并成为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