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近期农村经济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本刊编辑部一、关于“民工潮”问题如何看待80年代末以来巨大的“民工潮”,是农村问题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重面阐述了“民工潮”形成的原因。多数意见认为,“民工潮”的出现是中国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大规模...  相似文献   

2.
当前青年农民回流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如 《农业经济问题》1996,17(10):26-30
青年农民,社会进程的重要载体。他们将都市与乡村连通,促进城乡共同走上社会演进的快车道。在波澜壮阔的“民工潮”风起云涌之时,青年农民“回流”也正日益壮大。它正在成为中国社会跨世纪的伟大抉择。笔者仅就农民“回流”的原因、效应和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一青年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80年代初兴起的“民工潮” ,到 90年代初已形成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为主要特征的“民工经济”。“民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它的发展壮大 ,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当前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农民工的问题 ,却很少人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民工经济” ,因此 ,研究这一亟待发展的经济现象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民工经济”的含义和特征界定“民工经济”源自“民工潮” ,是农民工规模发展壮大的结果。所谓“民工经济” ,是指…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集中流动,声势浩大,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民工潮”。这种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将是什么趋势?社会效应如何?应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的流动与易地就业,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然而,在我国形成于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的由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却给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根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布署,我们在辽宁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对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就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初开始,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原本农民工打工的热点地区先后出现招工难的问题,由于程度严重,被有些媒体称为“民工荒”现象。这与早先出现的、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民工潮”现象形成鲜明反差。虽然“民工潮”与“民工荒”表现出来的结果和影响不一样,但它们都是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四川“民工潮”的跟踪调查与研究陈武元,杨俊辉四川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9000多万农民的大省,是当今我国“民工潮”的主要源头之一,对中国经济运行和持续发展影响极大,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因此,以四川为基点和背景开展“民工潮”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 1993年的“民工潮”,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历年罕见。大潮过后,虽然给社会带来的震荡不算太大,但留给人们的议论较多,教训也比较深刻。是非曲直,需作理性分析思考。 (一)“民工潮”是生产要素市场流动的必然产物 我国10多年农村改革实践的市场取向,缔造了千百万个具有独立劳动择业权、生产自主权、产品处置权的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激活了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其流动创造了前提条件。党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存的传统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对“民工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其发展趋势如何?将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各界以及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农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民工潮”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潮”发展趋势的思考舒菊先“民工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民工潮”的实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区域的大流动。四川是一个1.1亿多人口的农业大省,人均耕地只有0.86亩,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1.
河南“民工潮”的现状齐同现“民工潮”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的结果。这一社会现象起始于八十年代中期,成“潮”于八十年代末,进入九十年代,更是汹涌澎湃,一浪高逐一浪,无论在城镇,还是在乡村,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它都...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地区『民工短缺』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昔日“民工潮”,今朝“民工荒”。本文认为劳资关系紧张,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是出现“民工短缺”的根源,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效应是出现“民工短缺”的导火索,内地省区改革和工业化进缺”的导火索,内地省区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吸纳了部分当地劳动力等也是形成当前缺工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民工短缺问题的根本是调节劳资关系,一视同仁地改善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关键是加强对农民工输出的政策引导,适时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欲致富农民.必减少农民,这是社会的共识。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村劳动力洗脚上田,形成了就地转移浪潮;90年代后,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亿万农民离土离乡,形成了区域流动的民工潮;迈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破解。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徐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声势日益浩大,形成所谓“民工潮”。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走...  相似文献   

15.
一、“民工潮”产生的原因1、“民工潮”产生的内在条件。在人民公社时期,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靠领导安排,农民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农民无需思考、也没有必要思考该去干什么,因为别的行业是不许农民干的。农民没有择业的权力。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一切生产活动都要自己安排、决策。农闲时节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工潮”及其引导问题徐国洪,刘登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流动人口中,为数最多,最活跃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近几年每到春节前后,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都形成民工的淤积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之谓“民...  相似文献   

17.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回流现象,是继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民工潮”后我国产生的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这种现象是受多种社会问题和经济形势甚至是政策偏好影响产生的。本文探究现阶段我国中部各地区外出农民工回流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种影响,对外出农民工回流过程中各种政策问题进行具体论述,并站在政府角度,对外出农民工回流问题提出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鄄城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全县约有2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他们在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用双手、用汗水辛勤耕耘,养家糊口,有的实现了发家致富.有的一步步干成了大事.展示了鄄城人特有的胆识、智慧和勤劳。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鄄城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县委县政府征求意见,研究对策,制定措施,积极引导“民工潮”逐步向“创业潮”转变.打破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格局。推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来年,每到春节前后和农闲季节,都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目的进行跨地区流动,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潮” 。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引发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最近,我们对安徽“民工潮”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年初广东、浙江等地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媒体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界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半年多过去了。同“民工荒”未能马上缓解一样,“民工荒”问题仍是媒体和学界的热门话题。“民工荒”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深层的原因?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警示?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