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僵尸企业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破坏金融系统稳定性和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顽疾,但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尝试从改进计算方法、加入政府补贴依赖程度指标等方面改进了已有模型,并利用我国2010?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识别分析.研究发现,2011年和2012年我国僵尸企业比例约为3.3%,2013年后这一比例升至5%,2016年有所回落;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可能是2013年后僵尸企业比例上升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僵尸企业比例依次递增,黑色金属冶炼、造纸等传统产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国有企业僵尸比例是非国有企业的4倍;常青贷款是我国僵尸企业的最主要吸血方式,其次为利息补贴和政府补贴.文章利用面板logit模型构建了一个僵尸企业预警体系,样本内和样本外的预测准确率分别高达88.57%和96.58%.文章的研究对于僵尸企业的预判、识别和治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僵尸企业普遍存在于我国传统经济各领域,阻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该文通过主营获得的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符合僵尸企业标准现状,并从政府过度保护与市场竞争力不足视角分析僵尸企业形成原因。继而,基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供给端背景,进一步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出清僵尸企业具有内在关联性,以及出清僵尸企业面临着人员安置难、资产变现难、清算程序复杂、并购阻力大、历史欠账多等困境。最后提出,依托政府有序引导、资金与政策支持、政府合理退出机制、计划与市场协同配置等路径,实现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  相似文献   

3.
既有研究往往将我国企业竞争力缺失归因于下游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而忽视了上游僵尸企业对下游行业企业的影响。文章基于“纵向结构”的产业组织关系,探讨了上游僵尸企业数量占比对下游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尝试重新解读僵尸企业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研究发现,上游僵尸企业占比提升对我国下游企业竞争力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上游僵尸企业的负面影响会因下游企业面对的外部融资约束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提升而增强;进一步地,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受上游僵尸企业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文章不仅丰富了僵尸企业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也为实现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僵尸企业长期靠政府"输血"来维持占用着大量的资源,阻碍转型升级和有效化解产能,僵尸企业的出现有着复杂的成因,与企业本身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干预、银行救济等多方面有关.在考察日本、美国、德国三个国家处理僵尸企业的办法之后,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僵尸企业与货币政策降杠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持续攀升与结构性分化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僵尸企业杠杆率显著高于正常企业并居高不下,而正常企业中的非国有企业则出现显著的"降杠杆",且其杠杆率大幅下降的时段恰逢货币政策转向紧缩。本文尝试探讨僵尸企业是否干扰了货币政策传导,进而导致非金融企业降杠杆出现结构分化。研究发现: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资金成本,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当僵尸企业以优惠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为弥补资金成本,银行会提高正常企业的贷款利率("信贷成本转嫁效应"),导致正常企业融资被挤出;货币政策紧缩时,僵尸企业在企业中的比重越高,对正常企业贷款利率的转嫁效应越强,正常企业的融资成本更高,从而杠杆率越低。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验证了前述理论机制。因此,在"结构性去杠杆"聚焦于所有制差异的同时,更应注重僵尸企业处置,改善信贷资源分配效率,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精准发力。  相似文献   

6.
浙江作为全国电子商务强省,2016年实现网络零售10306.74亿元.电子商务有力推动浙江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电子商务企业具有经营高风险和成长快速的,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效率低已成为阻碍其高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具备经济规模优势和成长潜力,但“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中关村的微观证据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内“僵尸企业”的资产占用率正在扩张。通过“供给侧改革”框架,可从技术、治理和扶持3个方面分析影响企业资产扩张的政策因素。基于中关村电子信息企业数据进行分组回归,通过比较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揭示了正常企业与“僵尸企业”的资产扩张脉络,结果表明在供给侧促进企业技术发展、提高融资能力和减税政策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而政府直接补贴和国有资本注入是形成“僵尸企业”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东各级政府在“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体制机制和法规不完善,处置进程步履艰难。而在国际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已积累了成熟的实践经验,为其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扫清障碍。广东各地在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实践中,应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有效推进处置工作,打好“僵尸企业”出清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僵尸企业"主要出现在传统重化工业和部分新兴产业,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受全球经济形势走低和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影响,但从主观上看是由我国不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政府过度干预行为造成的。"僵尸企业"危害巨大,轻则将使产能过剩问题不断恶化,浪费社会资源,导致市场不公;重则将会在债务、生产、就业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引发系统性风险。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上一阶段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延续和升级。立足我国特殊情况,应加强调研摸底工作,全面评估和科学界定"僵尸企业";发挥市场机制清退"僵尸企业"的积极作用;严格执行企业退市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置路径。  相似文献   

10.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银企信贷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银企信贷行为的博弈分析,找出信贷风险的存在原因。通过增大企业贷款前的伪装成本,减少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增大企业贷款后的惩罚成本,减少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从根本上改变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利于银企关系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以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对我国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产业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沦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而地方产业政策则会加剧僵尸企业的形成;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影响了资源配置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了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市场分割、市场竞争以及去产能政策会调节产业政策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上述结论从宏观产业政策的角度提供了我国僵尸企业成因的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为协调央地关系、僵尸企业出清以及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芬 《经贸实践》2016,(6):33-34
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世人广泛关注,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因房贷违约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本质上则是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的.然而,不只是美国存在着银行经营者与银行监管方面的缺失,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济进步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巨额不良贷款,对实体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虽然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来缓解这种现象,但商业银行因为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原因依然面临着企业贷款违约的现象.随着金融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各国的投资机构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激化,我国贷款企业违约风险测度问题仍然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发的违约率测度模型尚有不完善之处,所以我国贷款企业违约率测度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深化和研究.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和贷后控制的重要依据就是贷款企业的违约率测度,因而对它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是以贷款企业违约的原因为出发点,先研究企业的内部违约起因及问题,然后向外拓展到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从而使商业银行更准确的认识贷款企业违约的特征,为商业银行以后发放贷款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企业转型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我国正处于经济战略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一般风险和市场经济战略转型过程中的特有风险同时存在,企业面临的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企业分析、预见和控制转型风险对于转型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僵尸企业"指自身发展能力已经丧失或低下,市场竞争力较弱,依靠政府补贴、银行放贷而生存的负债企业.这类企业虽已身死,但占用着大量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处在"死不了、活不好"的状态.本文在纳什均衡理论体系下,列入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进行博弈分析,探讨如何突破僵尸企业困局.结合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僵尸企业破产重组、重整所面临的困难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贷款难问题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被称作麦克米伦缺欠的现象,在我国还具有明显的经济转型的特点.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政府采取有效的干预之外,可以寄希望于中小企业协会—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寻找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鹏杨 《当代财经》2021,(5):115-126
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2001-2013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在识别僵尸企业和测度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基础上研究了僵尸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效果和机制,得到如下结论:僵尸企业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影响效果在考虑内生性和进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均成立;僵尸企业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负向影响尤其明显,对私营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较小;僵尸企业影响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机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僵尸企业加剧了行业资源错配,从而影响了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二是僵尸企业降低了市场化竞争机制,这表现为抑制了国内市场化进程和外商投资进入,从而对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具有消极影响.本文研究对于从理论层面诠释"以改革促开放"的真实含义,从现实层面对打通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僵尸企业的投资挤出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7,(5):175-188
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省的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非僵尸企业的投资规模越小,且这一挤出效应对私有企业尤为明显,而对国有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果在不同固定效应设定、不同数据样本以及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另外,僵尸企业对私有非僵尸企业投资的挤出在国家干预程度更强的地区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显示,僵尸企业可能是造成近年民间投资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减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消除僵尸企业形成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果断的市场化措施处置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18.
关于增值税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佳  张林冯 《经济师》2009,(2):213-214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目前,由于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事实上,危机已经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企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长放缓至9%、企业利润加速下滑、工业增加值快速回落,以及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回落等,都表明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伤害。在这种形势下,实施增值税转型是否有必要,是否适宜?文章就我国增值税改革的背景、必要性、改革内容和意义作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僵尸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长期实行选择性产业政策造成市场扭曲、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和商业银行的持续信贷。处置"僵尸企业"是当前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应对"僵尸企业"进行全面评估,对不同类型"僵尸企业"精准处置,加强法律机制建设提高处置效率,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快淘汰"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至今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社会失业、就业难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造成贷款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