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问题通常被称为“大而不能倒”、“太重要而不能倒”问题,该类机构的无序破产除对企业本身及其股东造成损失外,还会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性,急需强化监管.本文分析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方法及主要监管措施,设计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基本指标评估体系,并对我国上市银行进行了系统重要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郭卫东 《经济纵横》2013,(2):100-104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备受关注。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机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治理措施等都做出了相关规定,并将世界上的28家金融机构认定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中国银行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这对中国银行来说,既要面临提高资本金要求、接受国际标准监管的挑战,也面临增强品牌效应、提高知名度和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机遇。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要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标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普遍提出需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我国应从金融系统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手段两方面着手,既可借鉴国外监管模式做到外为中用,也可建立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的整合监管模式,同时实施以加强自律为主的事前监管、以主动自救为主的事中控制和最小化风险损失的事后处理等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欧美各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国际组织都加强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突出表现为拟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衡量与评估标准、制定对其进行审慎监管的工具与实施方案等。这些启示我国应确认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划分标准,建立系统性风险监管协调机构,并制定适合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新标准,加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5.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和市场关联度的优势,对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效应。金融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带来的负外部效应会引发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和危机。分析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正负两方面外部性的作用机制和宏观效应,研究发现负外部性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边际成本、政府和纳税人的负担,而且会快速传递到宏观经济体系;进一步结合庇古和科斯的外部性政策方法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将监管方法从政府解和市场解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业务管制和资本附加等监管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负外部性内在化,但是对于银行规模和税收方面的监管措施还需改进。  相似文献   

6.
7.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监管制度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监管制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监管制度路径的历史演变,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与最后贷款人机制。最后,讨论了“太大而不能倒”危机管理理念的缺陷,指出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监管制度的紧迫性及其最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分析、判断系统性风险的特征、水平和变化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逐步累积和增长,成为各国央行和监管当局完善监管体制,加强监管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厘清系统性风险的概念入手,讨论了系统性风险的特征、来源和度量方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使用系统性风险指数方法对2007—2013年期间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进行了度量,应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系统性风险指数方法是我国银行系统重要性较为合适的度量方法。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具有时变特征,2008年和2013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指数较高并表现出集聚性。规模小、存款占比高、贷款比率低、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低的银行具有较高的网络关联性,应当予以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动态监管除需关注银行自身特征和风险演变信息外,还需重视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与历次金融危机不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蔓延、深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于深受危机重创的英美等国,澳大利亚和荷兰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体系之所以能在危机中保持稳定发展并随后迅速恢复,与两国所采取的双峰型监管模式不无关系。本文在详细分析双峰型监管模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模式下实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现状、思路和挑战,并针对英美等国关于双峰型监管模式的变式应用进行了研究,这些实践经验和改革措施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及今后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沈骏波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69-270,303
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经济学者开始充分重视网络的影响,网络外部性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充分证实,在当代社会,网络外部性对企业和市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网络外部性究竟对企业和市场都会有哪些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则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简要回顾网络外部性的起源和概念,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网络外部性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最后分析了国内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不足,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大型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带来的严重危害。针对这个问题,国际性的金融监管组织和西方各主要国家相继推出了生前遗嘱制度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作为一个舶来品,一个从民法领域借鉴过来的概念,特别是作为一种初创的制度安排,生前遗嘱制度尚有种种缺陷和不足,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目前也褒贬不一。在对生前遗嘱制度的概念、来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生前遗嘱制度进行评判,认为生前遗嘱制度虽然在操作成本、信息保密、跨境合作机制、风险预测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操作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生前遗嘱制度可以使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断审视自身的缺点、增加其面临危机时的主动性、缓解其面临危机时的压力、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等。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出我国生前遗嘱制度构建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由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存在“大而不倒”效应,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进而降低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一直是一项重要问题。本文选取巴塞尔协议第三支柱市场约束这一角度,采用事件研究法,针对我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 SIBs)股票收益对于2011—2015年期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中国银监会发布的G SIBs名单和出台SIBs监管政策等共9次监管事件产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并将我国进入G SIBs名单和未进入该名单的上市银行进行了对比,旨在研究监管政策的出台是否影响了市场对于该类机构的预期,即是否起到了市场约束的效果。结果表明,其中仅有巴塞尔委员会发布更新后监管要求这一事件对相关G SIBs股票收益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他8次事件均未使相关银行股票产生显著的负异常收益。这表明在大部分情况下,市场约束在对我国SIBs的监管中并未起到显著作用,未达到降低该类银行道德风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银行金融业虽然是高风险行业,只要监管到位,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很多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都是可以避免的。防范系统性风险首先要防范各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中度风险,集中度风险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防化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内涵、目标、主体、客体和政策框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有共识,也有分歧,对中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主营集体经济个个体私营经济的银行业务的经济单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中小金融机构进入高速发展期,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数量多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不良贷款利率高,资金风险大等经营风险。本文研究发现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不明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受区域限制明显等。对此,需要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加强战略规划,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强化风险防控,提供风险防范能力立足区域实际,争取区域政府支持进行应对和防范。  相似文献   

20.
信贷政策是规划金融机构发展的有效工具,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以及国家重点扶持行业。信贷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通过具体政策对于国家内部的金融机构进行良性的引导作用,但在信贷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目标与实际的达成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本文将主要进行分析我国当地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现状及其问题,同时对于问题笔者也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