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既有自身的优势,又有自身的不足,外部环境对其既有机会也有挑战。在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采取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和外部风险,以积极的心态逐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项社会工程,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是现实而有效的办法。政府支持系统应为其提供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保证;用工单位遵循《劳动法》,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同工同酬的劳动待遇;城市社区要将其纳入社区服务范畴,提高城市归属感;工会组织发挥依法维权的重要作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民间组织在培训咨询、援助服务与文娱交流等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职业技能缺乏、居无定所、身份认同困难等因素严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由此也衍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在城市出现了新二元结构现象。因此,必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种种障碍,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心理融入层面分析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着重剖析了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并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余书恒 《时代经贸》2010,(22):236-237
在城乡统筹的道路上,农民工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2010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些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80后”、“90后”作为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与理解他们时,他们却已经逐渐开始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慢慢步入社会。然而,像他们这样一群与我们有着相同相仿年龄,却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中流砥柱的人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为城市建设做着巨大的贡献的日子里,是否过着与他们所做的贡献相符的工作,或者说他们的生活是否融入进了他们工作奋斗的城市,这些问题都值得社会各界去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统筹的道路上,农民工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2010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些以"80后" "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80后"、 "90后"作为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与理解他们时,他们却己经逐渐开始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慢慢步入社会.然而,像他们这样一群与我们有着相同相仿年龄,却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中流砥柱的人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为城市建设做着巨大的贡献的日子里,是否过着与他们所做的贡献相符的工作,或者说他们的生活是否融入进了他们工作奋斗的城市,这些问题都值得社会各界去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农民工问题是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产物,是城市和农村互相渗透的反映。农民工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身利益问题的体现,还是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政府定位、社会组织、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多元化社会管理、农民工社会参与、加强社会公正公平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以期在社会层面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自身条件的优劣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在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不但具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愿望,而且具有逐步提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城市适应能力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和外部风险。因此,应从深化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条路径出发,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传统农民工,其对城市的向往更强烈,目前其人数在我国已经突破1个亿。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其社会融入问题逐渐由个人发展问题扩大为群体发展问题,应以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从政府、社会、个体等角度提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立足与发展的基础,城市融入则是其实现个体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关键。该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测量,以上海847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就业能力因素对于这一群体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能力整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融入和市民意愿融入影响显著,就业能力微观因素对于身份和社会地位融入影响显著,宏观维度因素显著影响身份融入。此外,居住时间显著影响城市感情和市民意愿融入,性别影响身份融入,年龄因素影响社会地位融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内部结构产生了明显的代际分化,一群“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壮大,逐渐成长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在国民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对这一群体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也愈来愈多,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总结了城镇化的理论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以期新生代农民工能更好的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对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对他们施加更多的人文关怀,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使其更快融入城市,这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和社区均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单独依靠任一方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成效。该文首先阐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然后从收入较低、学历不高、技能短缺和情感孤立四个方面论证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的原因,最后从政府、机构、企业和社区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其融入城市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受到了不平等的政策待遇,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表现的状况并不乐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既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要求。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完善和改革制度体系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探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和困境,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政策关怀的具体化;是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客观要求。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春蕊 《经济论坛》2012,(8):112-116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工个体特征、迁移流向、就业状况、收入水平、住房情况以及权益保障现况的基础上,认为二元分割体制、城乡利益羁绊、城市社会适应性、个体融入能力依然是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作者从户籍制度、城乡配套制度、住房制度以及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已代替其父辈成为城镇的新建设者,国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他们在小城镇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推进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对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培训环境;增加小城镇吸引力,率先实现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利用2010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农民工在城社会保障状况做了分析,并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了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参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积极影响。缴纳过住房公积金的农民工相比未缴纳者城市融入水平更高;居住在廉租房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起正向作用,而居住在免费房或租房则起着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前主要经历是读书,受到的教育程度高、基本不会干农活,主要以追求自我在城市的发展为务工动机,大多数愿意从事工作任务轻、技术性强的工作,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农民工,他们工作和生活都在城市中,但却不是城市人。他们想要融入城市,却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因素阻碍着他们的进城之路。在基于调查访问的基础上,探讨了工厂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