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岗职工与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如何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从容  张凤鸣 《商业研究》2001,(12):105-107
目前,下岗职工一般未与原国企脱离劳动关系。这给国家、企业、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弊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合理合法处理劳动关系。可将下岗职工分为三类,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保护下岗职工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
论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及其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筠 《商业研究》2005,(14):19-21,44
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问题突出,其根源是基于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主体利益对立性之上的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因此,要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档次,促使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统一性成为主流。采取措施维护劳动力供求双方力量的平衡,同时劳动部门应积极作好服务工作,维护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当事人之间利益表现和利益冲突明显加剧,构成了当前劳动关系发展中一个令人忧虑的重要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来说,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形成实质上是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力量对比及其博弈的过程。劳方与资方的力量是指各自所拥有的优势或有利的因素.这种力量的差异是影响劳资关系形成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劳动关系也随之日趋复杂.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组织如何从长期战略的角度出发,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如何有效发挥工会组织独特作用,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工会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实践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邹德军 《现代商业》2011,(32):172+171
就业是后工业时代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本质是通过实现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劳动。导致就业不充分长期存在的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并且其他形式收入的提高使得失业者可以不依赖就业收入维持生活。那么,后工业时代就业收入形式的效率降低不仅挫伤劳动效率,也会导致其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商》2015,(48)
合作性企业劳动建立在一种以利益为基础的结构上,这种结构具有相对平等性,因而在实际情况中,合作性企业劳动能起到较好作用。合作性企业劳动存在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获取经济效益,基于合作型企业劳动的自身特性,其不仅能够较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对员工的剩余价值进行利用,从而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便利。因此,合作性企业劳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以经济增长与合作性企业劳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当下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文章通过对园区企业劳动关系运行和发展做初步分析探索,并就机制体制、社会保险、纠纷调处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范煜圣 《消费导刊》2012,(1):133-13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体制转轨、企业转制时期,在劳动关系的多方参与(职工、用人单位以及政府、工会组织、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的多种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法律背景、文化背景)下,劳动关系受到多种力量失衡、作用缺位的因素的相互制约,造成了当前劳动关系紧张和劳动争议频发。本文从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着手分析劳动争议的原因,并提出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劳动经济以及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经济学家以及民生专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其进行的研究也是直接关系着广大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课题。现本文就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近年来有关我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文章主要是从劳动关系、劳动立法、就业问题、人力资源、薪资待遇、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探讨了一些热点问题,以供有关人士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兆闯 《中国市场》2010,(35):90-90
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利益分配机制、企业改革改制、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等影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畅通员工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员工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营造吸引人才的和谐劳动关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兴就业形态——零工经济,反映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导致的工作模式、就业模式的巨大变化,对劳动关系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从新的视角来挖掘。本文阐释了零工经济的概念、特征和经济贡献,梳理了劳动关系相关理论的发展,重点分析了零工经济“新”型劳动关系的根本转变和面临的挑战,指出“平台—个人”的模式转变、算法控制导致的权力失衡、情感工作对劳动过程的定性强化,是零工经济下“新”型劳动关系与传统劳动关系的主要区别,进而对零工经济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就业方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环境变化,乃至于急剧变化.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和谐稳定问题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应该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关注.本文通过对当前劳动关系状况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分析,以寻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企业改制产生大量下岗职工,非正规就业成为下岗职工就业的主要途径;随着户籍政策改革,涌入到城镇的大量农民工也主要从事非正规就业。本文通过特定历史背景,结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具体阐述东北老工业基地非正规就业者来源,逐步探究其在社会保障及劳动保障方面存在的的典型问题,最后根据分析提出完善东北地区非正规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劳资矛盾是我国主要社会矛盾之一。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然而,在劳动关系协调中,某些地方政府行为却出现了变异,它们优先考虑资本拥有者的利益,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甚至直接站在资方一边,没有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为了矫正地方政府的行为变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加强公共财政的均等性;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弱化地方政府的"运动员"功能。  相似文献   

15.
浅谈当前就业形势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加上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劳动力素质偏低、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增多等原因,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企业用工管理,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切实减缓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刘曲  段卓希  杨宝玺  彭昊 《消费导刊》2022,(13):132-136
数字经济时代,零工经济在稳就业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明确零工经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访谈调查的方式搜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影响劳动关系稳定性的因素。在完成三级编码的基础上构建零工经济劳动关系系统静态模型,计算出各因素在影响劳动关系稳定性中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平台企业、平台劳动者、消费...  相似文献   

17.
<正> 劳动关系,这里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从本质上讲,劳动关系也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它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它对生产力有直接影响。劳动关系和谐,主体双方互相合作,生产力就发展,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就会提高;反之,劳动关系不和谐,关系恶化,主体双方不合作,生产力就会倒退,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就会下降。因此,建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良好关系,以促进企业的效益提高和社  相似文献   

18.
<正>反思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由此导致的新旧体制的摩擦、利益格局调整,以及法律法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形成了当前的劳动关系中还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甚至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加强新形式下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19.
余立强 《消费导刊》2011,(10):64-64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直接相关的经济关系,它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直接而广泛涉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劳动法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对完善劳动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劳动力供求矛盾较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毕业生就业难和农民进城务工就业难,形成当前劳动力就业的三大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内部个体因素,又有外部社会因素;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较差、权益保障程度较低、自身职业发展前途有限;结构性失业以及劳动力供给问题使下岗职工就业难度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应从自身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采取对策,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政府要对农民工就业进行主动干预和调节,加快其就业稳定性的制度建设,加强农民工就业保护,以及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下岗职工应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实现消化型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