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2009年,国家对增值税的税收政策做出了战略性的调整,特别是固定资产方面的政策变化非常大,这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购入和处置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实务的角度出发,细致分析了企业固定资产整体转让与处置收入增值税处理,并提出了税收筹划的建议。一、引言为了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务院出台了增值税新政策,规定从2009年1月起,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生产型"增值税要求中国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能计入进项税额予以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增值税条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购置和取得时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使固定资产的核算有了重大的变化,更影响了固定资产处置时的核算。  相似文献   

3.
杨梅  张京辉 《新智慧》2008,(5):13-14
本文主要从企业纳税负担和固定资产投资两方面研究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转型降低了企业的纳税负担和固定资产投资系统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和固定资产投资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智慧》2009,(2):79
问: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哪些修订?答: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修订: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我们将在总结去年下半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国家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互相配合,在总结东北地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广的方案。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讨。一、会计科目的设置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后应增设的会计科目:1.在“应交税金”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因购进固定资产或应税劳务等而支付的、准予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或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所购固定资产应冲销的进项税额,用红字登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专栏,记录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因某些原因不能抵扣而按规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已抵扣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2.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新增增值税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  相似文献   

6.
根据税金价值构成的不同,增值税可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大类型。我国在东北地区“六大行业”开始试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标志着我国部分地区增值税税收政策正在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增值税转型的内容为:将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所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增值税款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不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中。这势必对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影响,笔者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增值税转型前后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分析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按照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当购入的固定资产发生退货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例1:2004年10月6日,A公司购进用于管理的设备一台,不含税价款为400000元,增值税额为68000元,该款项通过银行转账支付。该设备预计使用4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增值税转型前后的会计处理如下:1.取得时。转型前:借:固定资产468000元;贷:银行存款468000元。转型后:...  相似文献   

7.
刘阿琴 《大众商务》2010,(12):156-157
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核心是企业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核心是企业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相似文献   

9.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要求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因为增值税转型前后各个时期、各个区域、各个行业对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处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进而造成企业固定资产增减时的账务处理活动有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财会工作的难度与操作的复杂性。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及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对购进固定资产所负担的税款不予抵扣。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生产型增值税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而且对企业的R&D投入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尽快全面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对中试产品免征增值税,加大增值税政策的产业导向。  相似文献   

11.
冷琳 《新智慧》2009,(1):14-15
为扩大国内需求,减轻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即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这将使我们原有的固定资产涉税会计核算发生较大改变。本文将从消费型增值税的角度对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梁瑞红  陈爱林 《新智慧》2005,(11):23-24
根据税金价值构成的不同,增值税可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大类型。我国在东北地区“六大行业”开始试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标志着我国部分地区增值税税收政策正在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增值税转型的内容为:将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所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增值税款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不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中。这势必对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影响,笔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税法规定,企业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时,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企业按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销售价格不超过原值。对于不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则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由于企业在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同定资产时具有定价的自主权,因此存在纳税筹划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本文从合理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利用增值税起征点、利用小微企业优惠税率、利用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加速折旧固定资产五个方面,结合案例来谈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  相似文献   

15.
增值税转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这次改革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将会十分深远.首先是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在转型时期由于允许外购固定资产实行购进时抵扣税款,会使当年财政收入大幅度降低;其次是对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的影响,消费型增值税将会使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另外,随着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深入,还将会影响到修理行业等.  相似文献   

16.
赵文淼 《新智慧》2004,(7A):30-31
增值税税收政策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的改革将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时支付的增值税税款,不再计人固定资产成本,而是确认为进项税额,抵扣当期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销项税额。该政策的实施将对企业会计报表和财务指标产生影响。本拟对增值税政策转型前后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增值税转型政策已全面推开,以江西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制造业、机械电子制造业2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分析样本建立模型,探索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三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转型前还是转型后,固定资产投资受上期固定资产投资和总资产规模的影响很大,但随着转型的深入,其影响作用削弱,而企业资本成本和增值税税额的影响显著增强,所得税和利润总额的影响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将发生一些改变。本文从固定资产购进、销售和改变用途等方面说明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增值税转型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增值税转型受益最大的企业也更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本文在分析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增值税转型中嵌入绿色税收思想,开征环境税、改进现有税收政策,从而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20.
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应税劳务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购进生产用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本文认为随着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允许购建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有利于建立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