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王玉芬  刘芳媛 《价值工程》2011,30(29):327-328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森林、煤炭资源基地,近年来伴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问题迭出。文章从多个视角对黑龙江省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建发 《企业导报》2011,(20):11-12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整体上看,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鼎盛期已经过去。本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其特点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该模型对探索该类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评估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指导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健康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社会不断进步和环境的日益改善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国土经济》2013,(12):15-15
为统筹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困家级专项规划,是我困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构建了揭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的DPSIR模型,并据此提出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国家在宏观政策转变中,要给予资源型城市适当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2月3日.国务院公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下称《规划》)、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被列入其中,它们分布在全国除了京、津、沪三市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是我国首次制定关于资源型城市的国家级规划,也是新一届政府以国务院文件发布的第一个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基于税收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税收政策角度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对策.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是指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勘探开发城市,其主导产业部门是资源采掘业和加工业。大庆市处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是随着油田大规模利用而兴起的高度专业化的石油资源城市,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庆油田1960年开始建设,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砂岩型油田之一。  相似文献   

10.
物流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全球步入物流时代,对作为生产单一的资源型城市来说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物流业实现本地经济的转型.从而保证本地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从分析物流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目前资源型城市中的物流现状,进而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物流业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段进军  韩坚 《城市问题》2007,(11):44-47
在全球和区域视角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提出以下观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化;发展城市群,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建立不同尺度的区域循环产业,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建设道路通讯网络,实现要素的流动化;划分重点区域,实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市民社会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三峡地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三峡地区城镇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探讨了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建立科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一种能综合地、完整地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工作.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其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而以不可再生的矿业资源为主体的工矿基地型城市又是资源型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典型的工矿基地型城市甘肃省白银市为例,从白银市形成的历史、现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应在工矿基地型城市的优势转换、加强工矿基地型城市发展的区际联系、促进工矿基地型城市职能的转变等方面来解决工矿基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平遥古城为例,从文化经济的角度探讨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对策.论文认为,在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用于保护城镇历史文化传统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市场运作为保护筹集资金,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出发点,分析了科技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原因、绿色科技的内涵、绿色科技的社会功能及如何对相应的法律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使科技发展符合环保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依托中心城市 实施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部开发应进一步增强城市观念、树立依托城市的意识,发展城市要着眼形成一个覆盖区域的城市网络。  相似文献   

18.
从发展观的嬗变入手,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市长应具有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hows that brand reputation alone may not be sufficient to help firms successfully issue green bonds and that they may need superi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in the form of high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scores to unlock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ir brand reputation. Using a sample of 338 international green bond issues across 108 unique firms, we foun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f ESG disclosure score and its interaction brand reputation on the issuance of green bonds while controlling for other variables, such as fixed effects of industry, region, and time. We also show that it is the S (Social) component of ESG and the interactions of its E (Environmental) and G (Governance) components with brand reputation which drive successful green bond issuance. Besides extend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brand reputation and ESG on green bonds, these results also have important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or analysts, fund managers, and firms planning to raise green capital.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flexibility has been considered critical in responding to uncertainty in a business environment,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firms' flexibil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firms that can respond better to uncertainty in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actices, this study defin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lexibility and investigate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its formation. The study propos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n the interactions of manager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cognitive style, as well as firm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lexibilit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veloped to test the corresponding hypotheses, and 241 valid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from middle- and top-level managers in Chinese fi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he higher the manager'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the higher the firm'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greate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b) the more intuitive the manager's cognitive style, the greater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lex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