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和谐社会是人类普遍向往的良性发展的美好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和谐"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又赋予其新意,它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定不移地把和谐作为一种新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力;和谐主体是政府、社会、民众的统一,政府是关键,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在认识行为、决策行动、实际行为步骤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建模式中,和谐社会成为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傅立叶(CharlesFourier)把他的理想社会制度叫做“和谐制度”,欧文(RobertOwen)把他在美国的共产主义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魏特林(WilhelmWeitling)写下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本文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概括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主要内容,着重考察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实践,探讨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思想和实践的实质和特征及其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无不具有和谐之意,体现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可以说儒家文化就是和谐文化,而究其内涵,则主要囊括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大同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不仅是人类发展的美好愿景,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价值追求,中国企业必须用和谐的行动来实现和谐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一种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没有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和谐,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当前我国仍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由于  相似文献   

7.
党委办公室必须有一种团队精神作为支柱,因为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总是源于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执著的人生追求.近年来,湖北孝感市委办公室在机关大力倡导“忠诚、敬业、高效、和谐、奉献“的团队精神,努力营造人人讲责任、人人有责任、人人负责任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办公室“三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和谐,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谐用于政治,能政通人和;和谐用于经济,能促进繁荣;和谐用于外交,能协和万邦;用于人际关系,能宽以得众;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  相似文献   

9.
符春  谢罗群 《中国物业管理》2007,(2):I0013-I0014
<正>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说,建设和谐社会,物业管理责无旁贷,只有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才能形成推动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建设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和谐社会的构建才会加快速度。  相似文献   

10.
乔鹏云  薛正强 《活力》2007,(4):42-42
“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东西横贯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在今天,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西方,和谐思想被运用到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有了健康才有希望,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健康是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节约和最大的和谐,所以健康的核心就是和谐。  相似文献   

12.
李金婷 《企业导报》2013,(10):182-183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国  相似文献   

13.
化模式是指化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按其价值取向产生、积累、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形态.不同的化模式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化是以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的.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理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化发展的模式.在近代,这种追求天人一体、群体认同、中庸和平的和谐化模式受到个人本位崇尚力争的西方明的冲击.处于劣势力的地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随着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地区冲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的不断的出现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和谐化莫式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一人、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价值与作用日益显现.怎样充分地发掘和发挥中国传统化莫式的科学价值.推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建设,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总会计师》2005,(1):98-98
快乐是人类唯一有理性的终极目的,是人类行为的终极原则,随着国民财富边际效用的降低,资源与环境矛盾凸显,人们更加感受到了快乐,和谐生活的重要和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对快乐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也进一步深刻了。本书主要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引用大量的小案例,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向读者娓娓道来人为什么要去追求快乐,快乐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去理性地主动地追求快乐。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德与法的辨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追求。德与法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一个社会只有在德与法和谐共存,成为社会的共同的必然的需求时,这个社会才是和谐的。德与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德”首先是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群体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追求,其次是个体的道德自觉与价值观、人生观;“法”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的规范化、秩序化,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制度与行为准则。“法”源于德而规范公共之“德”,“德”合于法而高于现行之法,并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着“立法”的精神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德与法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而是价值导向与制度保证的关系,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用关系。在这个体用关系结构中,“德”是根本之“体”、是治道之“本”,“法”是制度、事功之“用”,但是,德与法不可偏重一方,应是二者并重,“德可固法,法可厚德”。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一个浸透着中华文化精神的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的意义,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和谐社会"历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类、社会、自然各个视角来考察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生态文明的模式和方法,系统论述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影响和破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指出可持续发展才能指引人类走向真正的文明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习伟  习静 《价值工程》2011,30(20):293-294
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终极理想。翻开中外历史典籍,智者关于社会和谐的描述比比皆是。但是,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今,人类社会在经历过漫长的人治、德治历史过程后,最终选择依靠法治力量来构建社会和谐,这已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共识。建设公正平等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克服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负的外部性,而建构绿色税收体系是政府克服经济发展外部性的良性选择。我国的税收制度离绿色税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应在结合我国国情和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资源税、开设环境税、完善流转税及所得税等方式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寇鹏飞 《活力》2005,(9):73-73
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而且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而且是人类与自身和谐的社会,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