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郝红梅 《中国经贸》2010,(17):14-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资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来看,我国吸收外资的总量已达到了一定数额,但是无论在吸收外资的方式、结构、地区平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在当前全球各国经济为摆脱金融危机而各自“明哲保身”的情况下,给我国吸引外资就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或日“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如何选择吸收及利用外资的政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西部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数量很少,利用外资的水平大大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面积占全国的86%,人口占...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资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来看,我国吸收外资的总量已达到了一定数额,但是无论在吸收外资的方式、结构、地区平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在当前全球各国经济为摆脱金融危机而各自明哲保身的情况下,给我国吸引外资就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或曰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如何选择吸收及利用外资的政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信息》2007,(4):24-25
商务部表示,将优化吸收外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表示,要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准入条件。  相似文献   

5.
王琰 《首都经济》2005,(12):38-40
今年,北京市贯彻“积极、合理、有效”吸收外资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外资规模继续扩大。明年将在保持利用外资良好势头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八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正  姜楠  聂凤英 《科学决策》2005,(11):27-29
我国农业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利用外资重数量不重质量,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利用外资的效益不理想等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必须制订长期、稳定的利用外资战略。  相似文献   

7.
<正> “九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巩固、提高和发展并举;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阶段.积极,就是要在战略上和指导思想上更加大胆地引进外资,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合理,就是要在战术上谨慎,正确引导外资的导向,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就是要善于利用外资,努力提高外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紧密同我国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一、怎样积极地利用外资1、要正确估价利用外资的利弊得失,充分认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利用外资1995年我国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已达337.4亿美元,占同年世界各国海外投资额3250亿美元的11.6%,占同年流向发展中国家投资970亿美元的38.1%,居世界各国流入直接投资的第二位.从数量来看,确实相当大,但由于我国经济规模巨大.建设任务繁重,国内资金缺乏,外商直接投资占  相似文献   

8.
周裕惠 《开放潮》2005,(8):28-30
福建步入利用外资大省“亮点”彰显。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得益于率先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先机,经过对外借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建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为主要方式的直接投资,外商独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入世”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等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福建已成为全国吸收外资最早、数量最多的几个省市之一。至2004年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万4千多项,实际利用外资525亿多美元,步入了全国利用外资的大省行列。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当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吸收外资最多的区域之一。中国加入WTO.将为迅猛发展的“珠三角”地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珠三角”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的飞跃。WTO 对“珠三角”地区利用外资的有利影响实施国民待遇将有力地吸引外国投资者。按照 WTO 有关协议的要求,入世后中国将对外资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以往外资  相似文献   

10.
外资并购现状评析及对广东省利用外资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外资并购现状作出了评析,提出我国应尽快健全外资并购法律体系,既要利用外资并购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的正面效应,又要防止其带来的垄断、国有资产流失等负面效应;然后,探讨广东省在利用外资战略中如何利用外资并购优势,拓宽吸引外资渠道,形成吸收外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徐旻 《中国经贸》2011,(1):62-63
“十一五”期间,外资在促进中国融人经济全球化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吸收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投资合作、稳定扩大外商投资等。吸收和利用外资保持了平稳增长,实现了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我国外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吸收外资规模取得长足发展,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来源地和投资方式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外商企业对我国GDP、出口和税收等方面贡献突出。“十二五”时期,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转型,  相似文献   

13.
吸收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通过不断地扩大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吸收外资的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不但保持了平稳增长,而且实现了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是中国未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张利娟 《中国经贸》2013,(13):42-43
吸收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通过不断地扩大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吸收外资的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不但保持了平稳增长,而且实现了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是中国未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今后我国将“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同时要“改进和加强对利用外资的规划和指导,重视利用外资项目的效益”。本文拟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效益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潇白 《中国经贸》2012,(14):100-10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招商引资特别是利用外资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利用外资是拉动一个地区经济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前进的有力“引擎”,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温岭在利用外资问题上却有些落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研究一下问题的缘由,希望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外资是互利互惠的合作,但合作中必然有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提高水平,才能达到利用好外资的目的。中央一再强调,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我们不仅要考虑引进外资的数量应保持在适当的合理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外资投向,改善其投资结构,提高其利用效益。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和创新工作,以利发展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石莹 《辽宁经济》2008,(3):16-17
改革开放29年的实践证明,吸收外资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增加了国家税收,加速了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吸收外资,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法律体系的建设.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9.
吸收外资是利用全球各种资源的重要载体。对我国来说,现阶段吸收外资并不是因为国内没有资金,而是要吸收资金流动中搭载的各种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开放视野     
《开放潮》2001,(7)
吸收外资要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7月4日在北京闭幕的全国外资工作会议指出,在新形势下吸收外资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第一,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为调整产业结构服务。鼓励外商投资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利用外资要从一般加工工业为主转为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从以工业为主转为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咨询、广告以及资产评估、会计、律师等中介机构。要在科技、教育等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还要鼓励外资投向环保、旅游业。第二,积极吸收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鼓励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