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在乌鲁木齐,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放弃了大学生活,甚至怀揣大学毕业证,重新走进昔日少人问津的职业学校课堂,他们被人称为回炉生——乌鲁木齐市技工学校07级机电一体化中级班里有位特殊的学生。说他特殊,是因为他一年前通过高考,成为新疆职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但他只读了一年,就选择了放弃大学生活,到技校学习。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选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人意识到生活对他的期望时,他不会放弃他的生命, 不会放弃他所爱的人,也不会放弃他的工作 如何留住优秀员工,是每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挑战。问题在于,员工为什么离开企业?为什么跳槽?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最一般的解释是员工的需要和期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希望在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家》2013年第11期生活《多情王功权》王功权曾因"私奔"红极一时,而今他又回来了。从传统意义上看,王功权不可谓不成功:金钱无数,儿女成双。从其喜欢诗歌来看,应该是一个内心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已过天命之年,却像一首歌写的那样"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起起落落,他从未放弃寻找真的自我。对社会底层的悲悯,对故乡老人的旧情,以诗歌抒怀,以"私奔"和追寻"公民社会"来叩问内心的自由。然而从整个"私奔"过程来看,却有一丝壮怀激烈的意味。一番挣扎,他又重回以前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生活很像一场网球赛。发球不好的人,注定会输(在英语中,"发球"和"服务"是同一个字)。有人问精神分析学家卡尔·门宁格尔博士:"若有人感觉神经崩溃,你建议他做什么?"大多数人希望他回答说:"看精神科医生。"但是博士的回答令人惊讶:"锁上门,去外面,找到有需要的人,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德兰修女说:"除非为他人而活,否则生活没有价值。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是空虚的生活。"如果你对你的生活很不满意,去服务他人吧。忘记自己烦恼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或许你曾看过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博弈论>,或是偶尔关注过哈佛大学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但在哈佛,听课人数最多的却是一门选修课--"幸福课",而讲授这门课程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他就是泰勒·本-沙哈尔.在课堂上,他并不是告诉学生们怎样获得成功,而是努力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相似文献   

6.
你到底是谁     
正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忽然患了眼疾,自称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去探望。他问每一个来看望他的学生:"你是谁?告诉我你究竟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同学们觉得老教授失明之后居然还这样关心他们,都很感动,就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了他。而每当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们分别时,他又  相似文献   

7.
<正>柳传志说过,做企业(领导),无非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所谓领导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  相似文献   

8.
你到底是谁     
正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忽然患了眼疾,自称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去探望。他问每一个来看望他的学生:"你是谁?告诉我你究竟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同学们觉得老教授失明之后居然还这样关心他们,都很感动,就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了他。而每当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们分别时,他又一一握着学生的手,异常亲切而语重心  相似文献   

9.
联想集团的前任总裁柳传志在培养人才方面,总是要狠狠地"折腾",尤其是对企业的管理人才.他有一句名言: "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他有两个接班人:杨元庆、郭为.殊不知,为培养这两个人,柳传志将他们一年调换一个新岗位,"折腾"了十几年,才把他们培养成了"全才".  相似文献   

10.
每天凌晨4时许,49岁的福建永安市小陶镇新民村村民冯怀淼和他的大学生儿子冯壮波,就会带上一盏小矿灯去自家的菜地里开始一天的忙碌。天还没亮,他们就已经把当天夜里采摘好的苦瓜等蔬菜送到了商贩的手中。等他们卖完菜回到家里时,冯壮波的新婚妻子——大学同学廖晓珍已经准备好了当天的早餐。一个大学生居然放弃了在省城工作和生活的机会,还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回到了可以称为穷乡僻壤的故乡种菜,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1.
雨木 《企业文化》2007,(1):11-13
赵先生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已经七年了,当初放弃了继续保研读书的机会,选择到北京工作,在西门子已经做到了高级主管的位置。别人都非常羡慕,可他内心深处一直把大学教师作为他的理想。最近大学同学聚会,同学小李读完博士后回老家当大学老师,生活比较舒适和轻松。相比而言,赵先生觉得自己生活压力太大了,刚刚才奋斗出一套北京房子,每天都拖着一身疲惫回家,越来越觉得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已经遥不可及,困惑无奈一直困扰着他……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一新生主要是由一群年纪轻、独立生活经验少、身心未成熟的青少年组成。当他们进入大学后,慢慢都会出现学习和生活上的适应困难。新生辅导员在引领学生适应环境、培养学生职业认知、牵引学生职业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换等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未来几年大学生活的和谐发展。因此,帮助新生更好的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是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者的第一项重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国家将更多关注的目光锁定在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而在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学生,由于家庭的特殊境遇,他们与其他孩子有着不同的心理和处世态度,而其中一些学生渐渐引发了畸形的人生处世观点,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当今时代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更加关注这一学生群体的良性发展与健康心态。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校园内较多人数的三种特殊家庭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阐述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对特殊家庭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同意竞争是进步的原动力的观点,但是我觉得eBay易趣在中国并没有失败,只是短暂的一种挫折一因为他在中国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不练了,不玩儿了,而我今天看着易趣还在不断地努力,还有优秀的员工,团队,还在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创新,他永远都会有机会。  相似文献   

15.
俞敏洪 《中国企业家》2007,(22):104-108,110
从"留学教父"到"人生导师",俞敏洪抓住了二十年来中国人的"为钱疯狂"和"为英语疯狂"的潮流,他最新的理想是做慈善基金和办一所非盈利性的私立大学"我要是不办教育多买地,我早就是‘地王’了。"在新东方大楼的电梯里,俞敏洪跟我们说。他对做了14年的英语培训教育及将来可能的私立大学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6.
二十八年前,一批又一批"老三届"知青在喧闹声中告别都市去"上山下乡"、"戍边垦荒"今天,政策允许依然滞留在外地的知青子女回城了。回城之后,知青子女们生活质量如何?教育质量又是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社会予以特殊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曾是当年的兵团战士,他走访了几十个老知青家庭之后,深有感触。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不想为知青子女乞怜,更不想为当年的老知青鸣冤。他只想向有关人士提个醒——老知青的子女同样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理应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关照。  相似文献   

17.
正90后创业者,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远比其他年龄段要重,他们家境优越,学识丰富,对生活某个细节有不满,然后就跳下去自己干一个。在90后的眼睛里,创业不只是创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与80后、70后相比,他们幼时的生活条件要好得多。作为独生子女,家庭也少有经济压力,有基础追求喜欢的事情,就更不用与60后、50后的那些老前辈相比了。他们赶上了"素质教育"的春风。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玩儿",不再被当做大逆不道的事  相似文献   

18.
他结婚前曾向太太保证他会成为一个优秀油画家,可结婚后却斜着朝中国第一漫画家奔去;他以全新的版式风格带起了《中华工商时报》,掀起了一场中国报业的版式革命,并率先提出“周末版”一词,引燃90年代初“周末版热”的导火索; 他在《为您服务报》最危难的时刻出任该报总编辑,150天便让这张报纸声名鹊起。一个“点石成金”的当代报人如何能总在拥有,总在放弃,在拥有中放弃在放弃中拥有,不是打破重建,而是像斯诺克台上一样巩固得分并创造新的击球点?  相似文献   

19.
一个教师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起这两位中学老师时,刘承伦愣住了:有多少学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想起他?会记得哪一节他上过的课?他说过的哪一句话能让他们终身受用?  相似文献   

20.
盛蔚 《劳动月刊》2012,(9):41-43
陶菲在网上给我发来她的照片。这是个外表温柔、漂亮的姑娘,眼神中透着一丝倔强和高傲。她说她现在很迷茫,来自父母、男友的压力让她有窒息感,“我很想逃离他们,找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有梦想,也努力追逐,可生活太现实了,不是努力就能成功,可我不想放弃,这真的不可能吗?”陶菲似在诉说,又似在自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