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需要从社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社会应深化市场改革体系,培养单位应以社会为导向进行人才教育培养,硕士研究生则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2.
周虹 《新西部(上)》2012,(14):127+130
近几年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存在着就业于工科行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偏低,进入大型企业就业越来越难等问题,因此必须开拓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新思路:坚持专业教育是基本,提升项目制作能力;重视个性化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变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如何解决技能人才供需“两张皮”、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边是制造业“用工荒”,一边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难就业”“更难就好业”。如何解决技能人才供需“两张皮”、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围绕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诸多挑战,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在各行业“互联网+”的背景下,重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就业形势良好,但违约问题凸显,这既有用人单位的原因,也有研究生本身的原因.研究生违约给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本人及其他同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有责任加强就业指导,开展研究生诚信教育,建立就业基地,充分采集用人单位信息,促进研究生“理性”和“诚信”择业.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然而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情况不如人意,就业优势不断削弱,就业率处于低位徘徊。在当前国家就业政策相对稳定、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就业结构不合理的大环境下,加强对研究生就业价值引导和正确的系统的就业观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结合目前有关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对我国研究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观教育面临的困境提供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高校营销人才就业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胜 《改革与战略》2010,26(4):159-162
近年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一直是就业最热门专业之一。但就业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二次就业”和“两年现象”比较突出,给企业和学校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惑;更有不少高校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仍旧采用传统的毕业推荐形式或依赖一次“双选会”来获取就业率,没有真正解决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是高校大量营销专业毕业生不断推向社会,另一方面是企业苦于招不到合适的营销人才,招人、用人成本昂贵。因此,文章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入手,探索新的形势下高校营销人才就业模式,并创造性提出了可操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卢燕 《中国城市经济》2010,(8X):149-149
一方面保险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高等学校保险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保险行业的需要。保险人才供需脱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保险专业学生不具备核心能力,故应借助课程教学改革和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就业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分析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结出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出促进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口腔医学专业性强造成就业面窄、口腔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失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不匹配是导致当前口腔医学专业就业现状的重要因素.提高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要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政府、学校和市场“三位一体”共同做好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治理就业难问题应形成四个合力,政府实施顶层设计,发展有利于就业的产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健全供需方共享信息网络;企业理顺就业通道,树立科学用人观,强化社会责任;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培育社会急需人才,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职业引导;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降低就业预期,掌握就业技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0.
严燕  李佳静 《黑河学刊》2013,(12):158-159
随着研究生持续扩招,研究生正面临着就业危机,出现了不少高校研究生就业率甚至低于本科生的现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研究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1.
《天津经济》2009,(5):75-75
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近日发布《2009年山东省人才供需春季报告》,报告显示:今后3年全省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将拉动新增就业数百万人。  相似文献   

12.
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下,用以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研究生作为我国目前最高学历的人才,他们拥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拥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一般都处在各专业学科的前沿,因此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对现有的产品或者科研进行创新,用创新的技术来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改进,从而来为自己获得就业的机会或者岗位,甚至是自己开办公司,以"创业带就业"是研究生就业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自1999年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激增,研究生“天之骄子”的地位不复存在,如何有效面对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策略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当前,跨境电商人才供需结构失衡映射出目前传统、单一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与数字经济大背景要求下的复合型、创新创业型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难以匹配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国贸专业构建“双创型”跨境电商生态圈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国贸专业“双创型”跨境电商生态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国贸专业“双创型”跨境电商生态圈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创新动能的持续开发和转化离不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思政专业研究生既承担着把自己塑造成创新型人才的己任,又肩负着为未来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的重任。高校只有在思政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转换上下功夫,才能提升创新型思政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思想政治工作人才。  相似文献   

16.
非典型就业     
从“人才派遣制”说起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网通集团北京通信公司达成协议,将所属的26名员工(其中19人是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租给“网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这是今年7月非典过后北京人才市场重新“开张”以来,发生的一桩新鲜事儿。眼下,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市场化用人机制的不断推进,这种名曰“人才派遣”(又称人才租赁)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逐渐被人(包括新毕业的大学生)接受,并很快热起来。“人才派遣”,概括起来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具体来说就是,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需要,向人才派遣机构提出派遣员工的申请…  相似文献   

17.
魏职春 《发展》2014,(10):I0001-I0001
正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于2007年获批诉讼法学专业侦查学方向、物证技术方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诉讼法学专业治安学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分院开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8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毕业生就业覆盖全国公安厅(局)、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公安警察院校等系统,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分院重视导师队伍建设,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其中"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甘肃省优秀专家"1名。同时,还先后聘请了罗大华、武伯欣、马皑、李玫瑾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分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分院研究生在各  相似文献   

18.
中医类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较低.<执业医师法>实施后,中医类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低.通过对某校184名实习生的职业调查,就业各不相同:一部分改行;没有改行的进入医疗机构也是执业范围变窄,不从事临床工作或勉强从事非手术专业的临床工作;通过考取临床专业研究生等方式进入手术科室,这其中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要想扩大中医类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通过国家政策激励、多部门加强沟通、到基层就业、考临床专业研究生及开展中医养生业务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就业问题已成为了当前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就业难到激烈的就业竞争,甚至今年来在某地出现高校毕业就业率出现倒挂彩的现象,专科生就业率最高,而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及本科生。本篇文章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方面入手,调查在两者的双重作用下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两者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层度。首先,在两者的影响下,研究生就业相较于本科生而言有着一定的变化;其次,两者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与作用也会不同。研究生的个体条件、所学专业、学校类别、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是否为学生干部等是人力资本因素中对研究生就业作用力较大的因素;社会资本方面,除了家庭社会资本因素有小部分的作用与影响以外,主要是研究生自身的社会资本积累。在研究生就业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共同促进就业的正功能和提升就业期望值从而阻抑就业的负功能的双重作用机制。调查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就业环境中,影响及作用更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就业竞争主要是人力资本的竞争。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未来企业对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中国的大学纷纷设立MBA(工商管理硕士)专业,报读MBA成为热闹选择。有感于国人“一窝蜂”的习惯,记者带着“如何造就中国MBA”的思考,访问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顾宝炎教授 早年大学毕业于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的顾宝炎教授曾服务工厂企业十年之久,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山大学任教。1984年赴美国加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