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工制度。过去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计划经济造成了国有企业用人制度的僵化,现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正在向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市场化用工体系转变,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转型的进程。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国有企业用工现状、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对策建议三方面的观点,为相关部门或人员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问题,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用工制度改革对员工利益的保障和社会稳定的维护等方面,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分析用工制度改革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一、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现状自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后,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文件相继出台。目前,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劳动用工主要是以合同工、派遣工和业务外包这3种形式进行管理。合同工就是员工与企  相似文献   

3.
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员工身份置换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深化用工制度改革、理顺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用工制度改革始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1.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同步改革用工制度。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同步改革就是改革用工制度。 2.859号文件将理顺劳动关系作为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且是难度很大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大主体,其内部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环节的制度,而多元化用工也成为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用工制度。但是,多元化用工在缓解国有企业用工压力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而如何针对多元化用工开展有效管理,从而加强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是当前诸多国有企业所共同探讨的问题,也正是本文所探析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更新,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用工制度。本文对国有企业用工管理制度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变革,劳务派遣作为一种补充性的用工形式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繁荣.《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开始受到严格控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规定了两年过渡期后,即2016年3月1日后,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用工单位正式用工数量的10%.本文以2014年至2016年的100个涉及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的案件判决为分析基础,梳理了新法颁布后劳务派遣制度在实践层面遭遇的突出不足以及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诉求特征,并探究了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模式良性转型的方向及其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7.
寇延琴 《河北企业》2013,(7):101-101
<正>一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现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过程仍然拘泥于从计划用工制度到全面劳动合同制度转变的阶段当中,管理体制中存在着大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机构不合理,闲置人员过多。2.管理层次环节多,管理资源消耗大。3.工作人员工作效率达不到要求,管理机构没有达到相应的管理力度。4.管理过程中,政策执行不坚决,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同样进入了深水区。企业用工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已经从原有单一的所谓正式员工发展成为多种用工方式。而国有企业传统观念的存在,人员管理注重所谓正式员工,其它用工形式管理被认为是暂时之举,权宜之计。应该认识到,这种意识是错误的。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对多种用工形式的人员应当采用一视同仁的做法,在工资、职务晋升、民主管理参与方面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加快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巳进入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攻坚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劳动工资制度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项跨世纪、宏伟浩大的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立现代企业劳动制度又首当其冲,那么,做为建立现代企业劳动制度的核心问题: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问题,也就是劳动用工体制的改革问题乃当务之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国有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呢?回顾我国用工制度的改革史,从1956年刘少奇同志提出改革用工制度起,先后颁发的《工业企业法》、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直至《劳动法》的出台,历时38年,历程可谓艰辛.在每个文件出台时,人们都觉得大可以解决问题了.可结果并不象人们所想象和期待的那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原因及国有企业自身特殊性,长期以来许多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劳动用工以身份管理为主、用工关系复杂、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用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优化,许多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以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例,以该公司业务和岗位分类为基础,以Lepak和Snell的人力资本混合雇佣模型为依据,对该公司的岗位类别和用工模式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用工模式分别设计相应的用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在用工环境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劳动力市场也正在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就目前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在用工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成为其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形式下主要的用工类型,并就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形式提出一定优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要想把国有企业建成世界一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要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让国有企业按照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其中,市场化用工机制的建立,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国企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本文以“科改示范企业”——SCC公司为例,重点围绕市场化用工机制的建立,提炼出了其改革的具体思路及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企业传统用工模式已经无法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探索多元用工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建设发展实践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多元用工模式入手,简要分析了多元用工模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国有企业有效推进多元用工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旨在能彰显多元用工优势,切实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的是"低工资、多就业"的计划用工制度,造成国有企业职工大量超编,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低下。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进展之后,国有企业改革显得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而国家确立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改革思路。国企改革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出现大量职工下岗。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建立起下岗职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体制下存在国营固定工、集体合同工以及临时工等不同性质的工体,做好这些不同性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体制下多种性质用工中的现状及必要性,并探讨了做好国有企业体制下多种性质用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的现象,成为社会日益关注、反映相当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上海市总工会年初公布的信息,上海国有企业目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比例高达47%,个别国有企业达到90%以上。虽然说国企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有利于搞活国企用工机制,隔氏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普通劳动者就业机会,但是,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患。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中央企业落实国资国企改革要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引入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加快用人、用工、分配三项制度取得新突破,真正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本文首先梳理国有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领域的研究文献,其次追踪中央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政策进展,进而系统总结中央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模式、经验和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机制已在就业领域悄悄地发挥着作用,各地也相继建立了劳动力供求匹配的专门场所,但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却长期被人们有意回避。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用工、分配制度也日趋多样化。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企业、干部、职工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与模式也成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劳资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稳定,当前劳资关系的现状是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非公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负面作用显现和制度的不完善,使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劳资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