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琦 《品牌》2013,(11)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所在,其思想渊源是我国“民本思想”优秀传统的精华。我国古代进步思想家认为:“国以民为本”,执政者应树立“吏为民役”的思想,施行“爱民”、“富民”之策,顺乎民意,体恤民情,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执政为民”思想全面解释了“政”与“民”的关系,解决了“为谁执政”,以及“如何执政”的问题,是对“民本思想”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荀子在人与天、人与物的关系上作了极其深刻的思考,他的观点论证了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宗教之天。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这与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不矛盾,自然之天与宗教之天是从不同侧面说同一个对象,是文化传播过程的接触和显现阶段。而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文化总结出对自然之天的论证,认为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文化传播选择阶段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最杰出的贡献,是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是一句辉煌千古的名论。其意是指人对于天(亦即大自然)决不是无可奈何的,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去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4.
朱哲 《消费导刊》2014,(9):198-198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争,也即道德的最高原则同人们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之争。先秦儒家讲究入世原则,从孔子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孟子“重义轻利”的动机论,到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给予后世的中国伦理思想家们探索义理关系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善恶之分     
荀子的人性论,其立足点是区分人性的善恶问题,并进而说明人性是如何由本能之恶,最终归之于善的。可以这样认为,荀子之所以要首先区分性与伪,是要来说明善与恶的问题,所以他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相似文献   

6.
明分使群     
人的力气不如牛,牛马却都能够为人所用,原因何在?荀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实际上他试图在理论上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具有不同于自然界中其他自然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能群”,即人具有组织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骆萍 《商》2014,(44):108-109
人性论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8.
张晓 《消费导刊》2012,(9):70-70
文章认为,“以人为中心”,从党的执政角度,它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理念,容易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导致人对自然的主宰,带来环境的严重破坏,有悸于科学发展,应确立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刘振勇 《商》2014,(14):53-54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安的欧洲社会党人选择了在党的宗旨和主张上的策略之变以迎合形势之需,于是衍生出了“第三条道路”,竟然赢得了选民的支持,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一时鼎盛。然而,伴随着社会民主党人的执政届满,居然悄声遁迹,“第三条道路”的由来何去,对其进行解读与梳理,或许能够从中发现些许积极的理念,或许能够使我们重温和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念,这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无裨益,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道路的自信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校教师承担着培养执政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主要从工作态度、独立思考及工作作风等三个角度探讨了一名优秀的“执政者之师”所应该具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爱”为人间话语中的“永恒主题”,亦是人之生存的“本性”之一。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爱”有“世俗之爱”和“神圣之爱”的区分,但二者之间仍有关联,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菊洁 《商》2014,(37):117-11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空前剧烈,各方面都在进行着变革,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儒、墨、道、法等百家学派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自立其说,在我国千百年来思想文化史上形成了第一个高峰。荀子这一杰出思想家就诞生在这一时期。他不单是我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更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统一的君主集权理论。荀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性论的主要主张是性恶论。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岳江 《浙商》2012,(18):120-121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差异化取胜”,这是朱国军在创建万汇之初就秉承的理念。 “经过多年摸索,万汇对于美式沙发的外观、坐感、面料搭配有了深入的了解,从选用的材料、产品质量乃至做工工艺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记得曾经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唱到“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是啊,天、地、家,使我们每一个人有了立足之地和归宿感并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也使我们从小就知道,天之大地之广,天地之无穷。  相似文献   

15.
礼有三本     
对于“礼”的阐述是苟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苟子如此重视“礼”,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的理论所必需。苟子讲“性恶”,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倾向于“恶”,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产生淫乱、暴虐、争斗、残贱等各种丑恶的行为,而人自身对于这些行为缺乏规范,必须通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尊,来约束人的自然情欲。  相似文献   

16.
企业管理涉及到财务资金管理、机器设备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产品量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这个因素是企业所有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从现代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核心这个论点出发,阐述了我国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应全面树立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实施以“人”为核心管理的途径这三个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忠恕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忠恕之道”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孔子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阐发了他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关于“忠恕之道”,在《论语·里仁》有具体的说明。大意如下:有一天,孔子对曾子说:“曾子呵,我的思想始终有一个核心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8.
陈荣华 《网际商务》2011,(10):24-24
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人认为作战想要取胜,天、地、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市场之战亦是如此:从“天”的角度高举品牌传播,从“地”的角度展开渠道布局,从“人”的角度进行组织建设。这么多年来,我和团队每天都在为品牌编织三张网:天网、地网和人网。  相似文献   

19.
李玲 《市场周刊》2020,(19):0080-0080
关于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曾有权力关系说与债权债务说之争,权力关系说强调税收法律关系是国民对国家课税权的服从关系,纳税义务需经过“查定处分”这一行政行为才能创设。债权债务说则强调税收实体法律关系实质上是国家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同时纳税人纳税享受公共产品而形成的公法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现国内外学界基本接受“税收是一种公法之债”的理念。论者或直接阐述“税收债权”或虽不明言但将之作为默认前提。  相似文献   

20.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