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纪远教授等又一部专著问世,题为《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先睹为快,深感欣慰!回顾全国范围土地利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金陵大学教授卜凯所著的《中国土地利用》,那是通过邮件信函取样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20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结合水库淹没损失调查,开始实地调查访问及填图。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时期的TM遥感图像,在遥感软件PCI7.0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并在GIS软件Arcview3.3中,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自动分类为辅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旱地、冰川、草地、戈壁、裸露地、盐碱地等,同时借用景观分析指数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94-2001年,全流域的旱地、草地、林地、裸岩地面积增加,盐碱地、沙地、戈壁和湿地面积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形状指数总体上略有减少,表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说明人为干扰的程度在增加,在总体上各指数都与人为活动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以云南省陆良县为研究区,通过2013年4月到2017年3月6景Landsat-8 OLI影像提取该地区规模化设施种植区域空间分布信息,分析该县设施种植区域的空间特征和面积时序变化,为设施农业发展调控和优化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使用OLI全色波段影像和多光谱影像融合,得到15m分辨率的融合图像;使用融合图像7、5、3波段组合的RGB假彩色图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设施种植区域信息。[结果]获取该县2013—2017年共6期设施种植区域空间信息。[结论]遥感监测显示:(1)该地区设施大棚包括种植蔬菜瓜果的光温棚和种植三七的遮阳棚;光温棚主要分布于湖积平原区,遮阳棚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及南部环盆地的山坡地区;(2)陆良县设施种植区域总面积保持增加趋势,但不同类型大棚的变化趋势不同;光温棚面积自2013年4月到2017年3月持续增加;遮阳棚面积则出现大幅增长和大幅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基于时空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通过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新增度和土地利用耗减度的计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运用马尔柯夫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结构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动力机制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以及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1990年和2005年泰山区的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运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提取其中的属性数据,获得近15年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园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变化量最大,其中园地减少了53.93%,主要开垦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了44.40%;林业用地增加了18.90%,主要由园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换而来;耕地总量减少了5.44%;未利用地减少了34.13%.并找出了研究区耕地浪费的原因和农业结构调整混乱、建设用地迅速扩大等问题,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审批等建议,为凋整人类自身活动、优化配置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析现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描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描述方法分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景观格局两个方面,分别从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速度、位置迁移和转换方向及来源方向等角度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归纳,并对指数的适宜性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太原市土地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太原市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时空特点和结构演变,选取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并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风险进行评价.研究方法:RS、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耕地、草地、城镇用地三种土地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是太原市15年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耕地减少80.66 km2,草地减少43.64 km2,建设用地增加107.73 km2.研究结论: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会不断增大,同时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使得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1986年和2006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沿岸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不同尺度景观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区域主要是以草地、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景观,各种草地景观连接度较高。廊道效应在距离黄河10km内作用明显,并具有尺度限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SFA模型的河南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及投入要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农业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对河南省粮食产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2005—2015年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和投入要素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数据面板化,利用线性相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脱钩分析等方法,运用ArcGIS 10.1、Eviews 8.0和SPSS 19.0等软件,对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时空变化、投入要素影响程度和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运算结果表明文章选用模型效果较好,能够反映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且符合河南省粮食产量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 2005—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来看,河南省中部、北部、东部和南部粮食产量较高,西部受地势因素影响粮食产量较低;(3)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乡村农业人口呈正相关关系,与农村用电量呈负相关关系;(4)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量存在脱钩效应,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存在脱钩效应。[结论]应保持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不变,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突出投入要素的影响,同时对河南省各县进行区域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从认识论及相关学科角度,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很广,每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论:明确将土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型不多;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解释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时空尺度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江苏省13地市2001—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效益驱动力,为今后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熵权TOPSIS模型,ESDA空间相关性分析,热点分析,Tobit模型。研究结果:(1)2001—2016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由0.299稳步提升到0.669,经历了"平稳—加速—平稳"的过程,实现了"低级—中级—良好"的梯度跨越;(2)各市土地利用效益"高—高""低—低"空间集聚显著,地区间差距大,出现了新一轮苏南城市圈效益热点区并逐步扩大,冷点区域已经消失;(3)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环保治理是提升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重视生态效益;同时采取苏南、苏北城市定向帮扶措施,缩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更是保持土地利用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变更调查方法调查周期长、精度低且费用较高。随着近年来RS、GIS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了新的调查手段。通过对黄骅市土地利用变更的研究,详细阐述了RS、GIS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近1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青海省1997~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以及变化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海省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人均耕地资源也呈下降趋势。通过第一、第二主成分建立的回归模型表明,青海省耕地面积变化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度和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密度具有密切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量因子、油料因子、人口因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因子是影响青海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和GIS的额济纳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运用GIS方法,对额济纳旗1986-2000年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表征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该区草地、林地、水域、耕地面积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林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全旗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评定土地督察级别,为差别化的土地督察办法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特尔菲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进行土地督察级别的量化评估。研究结果:在土地督察类型区的控制下,青海省县级行政区被划分为5个督察强度不同的土地督察级别。研究结论:土地督察级别的评定,分清了主次,突出了重点,创新了工作机制,提高了督察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1996 — 2005年,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占耕地减少面积的59.39%,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占用耕地占37.65%。浙江省优质耕地与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必须科学地编制与实施省、市、县、乡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护耕地与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调控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变化信息提取存在的问题是自动化和定量化水平不高 ,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信息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 ,将这一复杂过程分解为变化位置发现、变化区域提取、变化类型确认以及变化信息表示四个步骤 ,构建了技术流程 ,并对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文章的技术方法能有效提高变化信息提取的自动化、定量化和可靠性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制定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整治总体战略,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以青海省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明确生态脆弱区进行土地整治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将生态整治理念贯穿于土地整治战略路径中,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整治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确定青海省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以保障土地整治目标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9.
GIS支持下的江河源区土地覆盖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江河源区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监测,14年来该区草地、林地等地表自然植被面积减少,湖泊、湿地萎缩,沙地、裸地面积扩张,荒漠化程度加剧;气候变异引起冻土退化,叠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