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选取重庆市37个区县为总样本,并根据其区位不同划分为"城中村""城郊"及"远郊"三个子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地票制度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票制度总体上对农民财产性收入有显著提升作用;在分区位回归中发现,地票制度对"远郊"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升的效果优于"城郊"农民,但是对"城中村"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3.
重庆市创造性的制定了以“地票”交易为核心的的土地流转制度,该制度利用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来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这为农村土地进一步走向金融市场铺平了道路.但地票价格形成机制在市场尚未形成完全竞争,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情况下,存在着旧有土地制度的障碍,这要求制度的设定上必须采取更为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农民利益,在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化利用的同时保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地票交易涉及到所占耕地和复垦耕地之间的数量质量关系,要保证耕地数量、质量不下降就必须开展等级折算。在利用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基础上,对地票交易中置换耕地数量质量折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障此方法实施的措施建议,对于重庆市耕地保护、耕地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粮食安全的保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促进农地流转,重庆进行了新的探索。重庆地票交易制度是一种城乡统筹用地指标,建立城乡统一有效土地市场的一种制度创新,其本质是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现状。但由于试验时间不长,还受到原有一些土地制度的束缚,配套制度一时还跟不上,导致重庆地票交易制度既有一些重大制度创新,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基于2008—2015年重庆市地票交易数据,分析重庆市地票交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重庆地票交易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重庆市地票交易规模的空间集聚效益明显,并呈现出与重庆市"一圈两翼"主体功能分区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区域成为地票指标的流入极,"两翼"地区则成为地票指标的流出极;(2)影响重庆市各区县地票交易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地方二三产业产值、财政收入水平、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以及区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结论:(1)地票交易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优化重庆市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推动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划的实现;(2)重庆市要合理控制地票交易规模,防止区县政府因短期利益过度出让存量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避免区域发展失衡。 相似文献
7.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地票制度对促进重庆市人均收入的政策效果,并从土地利用效率与配置效率两方面入手,探究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配置影响人均收入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票制度通过释放农村大量闲置土地,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进而显著促进了人均收入增长。未来仍需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借鉴重庆地票制度中耕地占补创新模式,利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探索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可从出台耕地占补指标交易法规文件、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平台、健全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监督机制、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着手,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体系,以期实现全省(市)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地票"交易制度绩效分析——以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实施农村土地"地票"交易制度的实际素材为依据,分析了制度实施在有效保护耕地、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以及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成效,并针对目前"地票"交易制度试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交易主体,完善交易监管机构、建立交易收益分配制度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政策是党和国家农业政策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变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再一次论证了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根据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这对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创新,解决困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讨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成效、特点与问题,为全国层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通过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农民自发保护耕地的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符合统筹城乡过程中耕地保护和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是从底层通过法律化表达的形式将农民权益固化,并与耕地保护责任相结合的一种做法,但各方面推进的成本较大。研究结论:从全国层面看,可在借鉴成都市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太原市近十年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通过分析2002-2011年间太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和动态度,以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谢高地等人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为基础,计算出太原市在1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表明:太原市2002-2011年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基本稳定,草地、林地和水利的生态服务价值都有了显著地提高,说明太原市在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扬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1996-2004 年扬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建立3种模型,比对在每一种模型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新增过程及其面积变化、空间变化的差异.利用GIS软件分析影响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地理驱动因素;同时寻求社会经济政策驱动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最后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建议,以推进土地利用变化向经济、社会、生态最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自颁布以来在各地方已有一定的实践,探讨项目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对促进四川省灾后重建意义重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问题在成都市双流县主要表现为资金问题、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以及权属调整的问题。应统筹用地规划、建立滚动发展机制、因地制宜、规范管理以有效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提高村集体参与积极性,推进政策体制改革,以处理权属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态服务价值法对大庆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为:草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增加态势,而其他地类则减少。其中水域增幅最大,达42.31%;牧草地减幅最大,达4.13%。11年间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324506.61万元,主要得益于水域面积的增加,耕地、林地的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增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表明大庆市生态建设取得了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伊宁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96-2004年伊宁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特征,并引入土地面积"变化贡献率"和"年均变化强度指数"两项指标,对伊宁市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数量结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伊宁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成都市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现状及实效,探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关系演绎图解法。研究结果:成都市先后实施了旨在促进土地有效流转的确权颁证工程、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建立交易服务平台、创建联建制度以及创办政府担保公司等系列创新的成效非常显著。研究结论: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加强耕地保护,保障农民利益;拓展平台涵义,完善交易服务;培育农业主体,加快经济发展;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社,创新双层经营;完善现行法律,统一土地市场等。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重庆市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97-2005年该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和各区县耕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通过对影响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得出影响重庆市1997-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人口因素、农业发展因素和三峡工程、退耕还林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