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债收款单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在1982年至1988年对单位签发的国库券收款单、国家重点建设债券收款单和个人国库券收款单。2000年以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成为办理国债收款单的兑付主体。为有效防范化解国债收款单兑付中的风险和维护国债投资者的利益,人民银行分支行运用国家债券收款单管理应用系统进行国债兑付业务处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81年至1988年以国库券收款单形式,发行了多种国债,对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1999年开始,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直接办理国库券收款单的兑付工作,在提高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金融服务水平、维护国家债券信誉、防范国债资金风险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社会形象也得到大力提升。但近二年,由于发行年代久远、债权人变化等原因,  相似文献   

3.
长期无人兑付的国债收款单久放国库部门,导致国债资金长期挂账,且时间越久兑付风险越大。本文从分析国债收款单无人兑付的原因入手,分析长期持有的风险及兑付中的压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1982~1988年,财政部曾以收款单形式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发行过大量国债,至1997年已全部到期,但至今仍有一定数额的国债尚未兑付。为了维护国债信誉、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1999年财政部、人民银行对此进行了全面清理,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接收国债收款单存根联,并负责日后的兑付工作,随着兑付工作的接管,兑付风险如影随形,其防范工作也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笔者仅从兑付主体的视角分析国债兑付资金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当集中各方面财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务院从1981年至1997年,面向社会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和国库券收款单,对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国债已于1999年全部到了兑付期,在兑付过程中,由于发行年代久远、债权人变化等原因,给兑付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瓦房店国库券发行工作,七年来个人认购2455万元,占发行总量的74.3%,单位认购849万元,占发行总量的25.7%,个人购买数已是单位购买数的2.9倍。按照国库券兑付业务规定的要求,兑付单位购买的国库券(收款单),主要采用开户银行转帐支付形式。而兑付个人购买的国库券,需面对一个个持券  相似文献   

7.
在《国库业务工作手册》中规定,丢失、被盗国债收款单的单位(或个人),可向原签发银行申请办理挂失手续,并在申请书中注明原收款单各项内容,经原签发银行审核属实而未被他人支取的前提下,补发与原收款单存根联内容一致的“国债收款单抄本”。如果丢失、被盗国债收款单的单位(或个人),不知道(或不能详尽)原收款单各项内容,按规定不能  相似文献   

8.
1990年,南宁市农行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国债还本付息工作,经过兑付点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圆满地完成了一年一度的国债兑付任务。据统计,南宁市农行城区四个办事处共兑付已到期国库券、国家建设债券本息总额3,556,413,50元,均未发生差错事故,做到了帐、款、券(单)三相符。获得“全国金融系统国债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他们抓好国债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相似文献   

9.
1998年,是我国国债兑付的第13个年头,根据上级行关于国库券兑付工作的部署和安排,我行会同县财政局及各商业银行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了有关国债兑付的文件及规定,对我县1982—1988年单位国库券应兑未兑部份进行了调查、清理。截至4月10日统计,仅县工行、农行累计应兑的国库券就有102372元,其中工行占80.79%,按政策可以全部兑付。另外,尚有8840元,由于种种原因,确实无法进行兑付,其主要原因是: 1、由于债券购买时间较早,多数企业都未建立  相似文献   

10.
基层国库直接办理无记名国库兑付业务解决了社会公众无记名国债兑付难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应创新资金兑付方式,增加现金办理兑付方式,完善相关制度,防范兑付资金风险,加强人民银行直接办理国债业务宣传,对县支行国债兑付真伪鉴别技术进行培训,提高兑付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许峰 《金融纵横》1999,(6):55-55
部分地区大量应兑未兑国债的存在,不利于单位及时有效地使用资金,不利于银行有计划地安排兑付人员,从整个国家来看,则不利于国债兑付资金均衡使用,影响到国家年度预算支出的合理安排,甚至会导致预算收支失衡。据对淮阴县到期国债兑付情况调查,该县目前尚有426笔近22.2万元单位到期国债应兑而未兑,其中:单位国库券18.7万元,国家重点建设债券3.5万元,清兑形势仍不乐观,这主要有四个方面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国库券的兑付涉及千家万户,为保证兑付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库工作》栏目对兑付工作的有关问题做了说明,并配有组织好集体兑付的经验,可供学习。  相似文献   

13.
《金融会计》2022,(2):79-80
<正>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组织有关商业银行开展储蓄国债到期提醒兑付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文件精神,1982-1988年发行的单位国家债券应兑末兑收款单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收款单;1985-1988年发行的个人国家债券应兑末兑收款单,于2000年3月,全部由各商业银行移交到全省各地人民银行直接办理兑付。为了防范国债资金风险,规范国家债券收款单兑  相似文献   

15.
笔者因工作关系,每年一到国债兑付期,隔三差五,总见一些农民朋友拿着到期、甚至超期多年的国库券,却不知到何处兑付,他们急切盼望国债兑付下乡。 国家财政部规定,逾期国债,不加计息,这必然给手持逾期国债的农民朋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此,笔者建议: 1.县乡国债服务机构,在每年的国债兑付期,要广为宣传,使办公地点,不仅要让干部职工知道,而服  相似文献   

16.
金融系统是经济犯罪的高发区 ,大案要案时有发生。国库部门近年来的涉案数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国库资金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国库队伍素质正接受严峻的考验。江西宜春地区中心支行也有几个支库先后发生了经济案件 ,它给我们的深刻教训确实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和深思。一、国库案件的形式和原因分析国库案件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通过更换、伪造国库会计核算凭证或核算工作“一手清”转移、挪用、贪污国库资金 ;第二类是虚兑或误兑国债套取国债兑付资金 ;第三类是违规使用国债兑付备付金从中获息私分 ;第四类是利…  相似文献   

17.
努力做好国家债券的还本付息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司杨培梓1995年的国家债券还本付息工作于7月1日在全国全面展开。今年是办理国债兑付工作的第10年,也是历史上国债兑付数量最大、兑付品种最多的一年,仅新到期的国债本息就达700多亿元,再加上以前年度到期应...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国库券条例》规定,今年7月1日要开始兑付1982年度发行的国库券。1982年度国库券的兑付办法规定:“个人购买的,一次抽签,按发行额分五年作五次偿还,每次偿还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单位购买的,不举行抽签,按单位购买总额平均分五年作五次偿还。”国库券兑付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扯面广、业务量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各级银行应针对本地区情况,在总结去年兑付工作的基础上,提前作好准备,进行周密部署,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6年,各级银行,特别是各专业银行的同志对1981年度国库券的还本付息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对做好今年国库券的还本付息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各级行、  相似文献   

19.
内江市(含资阳地区),1982年至1988年采用行政方式发行给单位的国债,至今还有337万元尚未兑付,涉及单位2535个,这一遗留问题,给国债兑付及清理工作造成很大难度。究其原因有:一、单位购置的国债,一般期限长,利息计算复杂。1982年至1988年单位购置的国债,由于当时特定环境影响,部份国债到期后,已由国家改为转换券延期兑付,或是分次兑付,兑付期限均在10年以上,以致较多单位未能兑付,约占应兑未兑额的6.7%。二、单位财务管理不健全,部份国债收据未列入移交清单,或者丢失,或因财务人员工作变动,未交待国债收据放在何处.…  相似文献   

20.
一、不变与多变的现状(一)不变的是人员数量2000年,人行浮梁县支行国库专职人员3人,这一数量维持至今,六年来未有任何变化。(二)多变的是国库业务1.业务量成倍数变化。随着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浮梁县支行国库业务量,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都发生了大的变化。2000年,浮梁县全年地方收入21324笔,支出2631笔,而2005年,县地方收入为37026笔,支出为5692笔,分别是2000的1.73倍、2.16倍。2.系统的升级和推广。国库业务系统升级较快,2000年使用会计核算2.0版,到2005年已升级到2.0.8版,2006年又升级到3.0版。同时业务系统不断增加,2000年以前只有《国库核算》《、收支统计》2个系统,而现在增加至《国库综合业务报表《》国库统计分析》《国债兑付业务管理系统《》国债收款单管理系统》等7个系统。3.国库业务的拓展。如《会计核算3.0系统》中,新增加的业务有: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国库内部往来业务、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国库存款计息、国库库存日报等业务。4.内控制度不断健全。为加强国库管理,防范资金风险,近年来,总行国库局先后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核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