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其货币政策取向的含义看,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正在或将发生细微的变化,其背后的“玄机”寓意深长,其中我国现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加大调整的力度备受各界关注。与此同时,近期美、欧等国货币当局关于退出非常规金融政策举措的相关表态,以及澳大利亚的加息举动,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细微变化有类似之处,也引起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010年,美联储超常规金融救助政策“退出”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美联储的政策“退出”将选择先“数量”(缩减流动性投放、降低存款机构超额准备金水平)、后“价格”(加息)的路径。目前尚处于论证和测试的阶段。由于超常规政策退出面临多种困难和障碍,美联储的“退出”将是谨慎、缓慢、渐进的,并将根据经济前景和金融市场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我国应密切跟踪美联储的政策动向,做好宏观调控预案,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3.
《广东经济》2014,(6):46-49
相对于投资机构的高声警报,中国决策层对于楼市下滑颇显冷静,并没有急于使用财政工具央行行长周小川前不久重申,当前经济形势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我国也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全球经济都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但是这种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有很大的副作用,而且也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当全球经济出现好转之后,各国都在考虑刺激政策的退出,如何把握好退出的时机、节奏、及政策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国际     
《资本市场》2005,(6):10-11
巴菲特再点金手指:94亿美元鲸吞美能源巨头;周小川:加息暂无计划,要根据通胀数字来确定;里昂证券:2007年中国经济将进入低迷期;美金融特使韦辛顿欲赴华对话人民币汇率改革;2004全球竞争力报告出炉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务院关于"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的表示,可以说,在金融危机期间超常规的政策已经在逐步退出的过程之中.对中国这种特殊国情下的刺激政策而言,要想胜利地退出,有很大的难度.除了把握好退出时机外,更重要的是调整结构,使投资转向符合需要的保民生工程;提高准备金率,优化银行的信贷方向;加大启动民间投资的力度,以保证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后局面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的探底,一些国家已经在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问题上开始有所行动。他们认为,自己提前退出,别人的刺激计划依然能够低成本地惠及自己,何不坐享其成。其实不然,世界经济尚未出现明显回暖的迹象,或者即使探底成功,也不过赖经济刺激计划之力,这个时候,有人选择退出,后果非常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拉美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从债务负担、经济增长实绩、贸易差额、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汇率波动四个方面分析了两次危机爆发的不同原因,并据此将中国债务问题的现状及相关经济环境与拉美、欧洲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指出必须将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振兴上,及时制定经济刺激方案的退出策略,以适当加息和收紧信贷代替人民币升值作为打击资产泡沫的手段,重新界定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促进地方债务市场化,建立债务责任追究机制,才能降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危害.  相似文献   

9.
巴曙松 《经济》2011,(3):18-19
一系列紧缩措施对总需求产生抑制,趋向平稳回落 自2010年以来,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出台,例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房地产调控的严厉推进,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意味着中国的宏观政策已经着手从应对危机时期的超常规刺激政策中逐步退出,回归宏观政策的正常化,从而通过抑制总需求的过快扩张来避免通胀预期的进一步强化,在加大蔬菜和粮食等供应的同时,弱化通货膨胀持续抬升的总需求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的剧烈动荡和政策调整期,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将由危机应对时期一致的行动、单向的大规模刺激不断转向后危机时期的退出政策分化.不同国家在复苏格局与退出节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复苏最强劲的经济体,资本市场出现剧烈反应的重要原因就是内、外紧缩冲击政策可能导致的叠加以及内部不同退出政策的叠加放大了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因此,全球复苏与退出分化下的中国经济金融政策走向应该是防止内、外退出政策短期内的密集出台产生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一、合理适度采用经济刺激计划。面对经济危机时,采取经济政策刺激经济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也意味着政府财政负担会加大,可能会出现依靠财政赤字拉动经济的现象。所以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当条件成熟时,灵活地选择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时,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期救市,我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美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之下,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的景象,紧接着,全球便纷纷酝酿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经济刺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发挥出经济刺激的作用以及经济刺激计划该如何全身而退。  相似文献   

13.
此次加息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帷幕。本文,首先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实施加息政策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以及加息与证券市场的相关性分析剖析了此次加息对我国证券市场所产生的影响;最后,综述了此次加息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以及就如何增强利率调节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资本运作最大的驱动力来自博取利益的要求,国有成分在部分非战略领域有序退出也是既定的政策,在最迫切的国退引资背后,尚需关注产业发展延续和地方经济的长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减税与刺激消费的中美税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减税是重要的一项措施。中国和美国的税制不同,决定了两国减税政策对刺激消费的机理和效果是不同的。另外,两国的政治体制不同,推动减税政策出台的因素也不同。因此,在借鉴美国成熟的减税政策经验时,必须考虑到两国刺激经济作用机理上和政策时效上的差异,放眼长远,实施有效的减税政策。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张。文章认为,一旦未来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联储将会审慎地实行退市策略。退出的工具包括逆回购协议、定期存款凭证、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以及债券资产出售。退出的次序是先动用数量工具吸收超额准备金,之后收缩资产负债表,最后才是加息。虽然首次加息时间很可能是在出售债券资产之前,但如果没有对资产负债表大幅收缩,美联储加息幅度不会太大,步伐也不会太快。在退出的过程中,美国债券利率将会上升,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美元将步入阶段性的升值轨道。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美联储加息步伐明显加快.随着美国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水平,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长水平靠拢,内需推动通胀回升,如果特朗普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将使美国经济存在过热风险,美联储因此可能进一步加快升息步伐,由此将导致全球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为此,我国应通过有序推进“去杠杆”,合理管控资本流动以及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等,防范美联储持续加息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8.
2017年美国经济继续延续金融危机后的温和复苏势头,得益于消费扩张和投资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产能持续扩张,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通货膨胀保持在理想水平,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充满信心。预计2018年美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特别是近期特朗普税改方案在参众两院通过,落地后将对短中期美国经济产生强刺激。新一届美联储将继续延续耶伦的慢节奏加息缩表政策,2018年可能加息3.4次,但预计紧缩货币政策不会对经济产生太大负向溢出效应。美国负债水平总体稳定,近年再次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当前,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国经济走向和政策变化,加强对美国税改、加息缩表、贸易争端等重大问题的研判,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及时跟踪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革命可能出现的重大投资机会,积极参与、提早布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正处于双重转型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不断调整、退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  相似文献   

20.
声音     
《资本市场》2005,(4):8-9
周小川:中国利率市场化条件日趋成熟;刘福垣:不能笼统地把国企看作公有制经济;马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张卓元、巴曙松、陈东琪: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国企“整合做强”中央企业最终只保留80至100家;我国确定新能源发展重点领域;OECD秘书长点评中国经济三强三弱;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今年不存在发生严重通胀可能;林毅夫:人民币未被严重低估 保持稳定应对热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