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如何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突破口,探索"三三三递进式"创业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层次是通过"自主创业"菜单式课程项目式教学开展专门训练;通过"创业计划书+项目路演"式和创业导师引领式进行专门培养,正式成立"个体工商户"或"注册公司"的实战模式进行下海游泳;三阶段是指团队通过多学时的创业模拟训练,又通过在校内成立创业公司进行创业摸索和孵化训练,再通过孵化出站进入社会创业基地遴选和训练;三平台是指团队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室,先通过促进创业转化,再由创业转化形成协同创新、合作创业的工作机制[3],打破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打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最后通道。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育与学生创业能力需求体系不一致、缺少创业实践环境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措施落后等问题。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可以采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调整创业课程体系、营造全方位的创业实践环境、改革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等模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伴随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有所改变,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高地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准确评价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并指明之后的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4.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正在探索具有操作性较强的创新创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希望能进一步带动学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力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并且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尽管当前的人才培养存在着问题与不足,通过校企协同制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学分认定机制以及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与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对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而目前专门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甚少。本文分别对跨境电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三方面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简要梳理、归纳和评述,以期动态把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一整套理论和实践载体。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探索出不少方式方法途径,其中高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引起各界的关注。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管理和运行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对在多元培养主体下如何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提出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途径、课程体系等方面分别阐释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并对这两种人才培养途径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探索性思考。高校需要努力构建相应的实施条件以更好推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多维度探索高职电子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多样创业实践活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态下行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实现更加高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效率,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价值,并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发达国家及我国现有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解青 《致富时代》2011,(7):168-168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中心任务和根本使命,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分析当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接着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改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现代社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会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可以有效地带动其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简要地分析了现代社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此来供相关人士的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高职院校经管类教育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VBSE创业版模式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能使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和跨界融合创新的兴起,社会和国家越来越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此种情况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探寻行之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人才。着重分析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而探讨跨界融合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提出可行性意见: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跨界融合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有效措施对跨界融合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5.
胡秋实  冯研 《中国市场》2013,(30):208-209
开阔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不断发展变革的经济社会对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校是我国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根据高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创新创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可以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校内校外创业创新实践平台等方面全面推进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互联网成为推动就业和创业的主要力量",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在"互联网+"视域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深度的融合,对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了"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在"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并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以促进"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潘陆益 《江苏商论》2013,(12):99-101
创业型人才是浙江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内生动力。当前浙江民营企业遭遇"现有人才基础薄弱"和"合适人才难觅"的双重困扰,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缺失成为制约民营企业持续创业的首要因素。浙江的高校要立足于服务浙江经济发展要求,确立"以价值观转型为先导、以开放式课程架构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浙江精神为引领、以创业实践为平台"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思路,为浙江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周双燕 《北方经贸》2023,(4):131-133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行业迎来了暴发式增长。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高职院校是跨境电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本文立足高职院校实际,结合RCEP对跨境电商的影响,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具有可行性的适合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产教融合构建高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教育命运共同体,做到与政府、行业、企业和区域产业相融合。以跨境电商创业胜任力调查为依据,分析高职跨境电商双创人才培养的困境,结合当前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搭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合作进行跨境电商课程开发,创业师资队伍组建,实训基地建设,赛创融合项目孵化等,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助力跨境电商双创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专业中倡导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文化氛围、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目前创业教育在应用型商科学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解析了创业文化导向对培养商科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意义;对创业型商科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