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区域特定方向差异指数方法对山东省经济进行测度研究,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山东省分为5组,分别为山东省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其他城市以及山东省沿海城市--内陆城市。其中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其他城市这一组的差异指数总体来说最大,其次为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的差异指数,最后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差异指数。根据计算出的差异指数和相关数据可得知山东省东部地区得益于其优良区位以及政策发展,经济情况一直处于优势。但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山东省西部地区也在逐渐拉小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测算方法,分析2002—2013年间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在总体差异的贡献中,区域内差异贡献大于区域间的;区域内东部与西部差异贡献率变化趋势呈相反的趋势,而中部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STATA计量软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比较大,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重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中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STATA计量软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比较大,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重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中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商》2015,(8)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测算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将全国绿色建筑发展总泰尔指数分解为基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泰尔指数。结论认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差异,东、中、西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较小;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应用、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三个维度构建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分析全国和三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发现:全国整体和三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2013—2019年呈显著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大陆地区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青海除外)1985-2005年间的数据,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对外贸易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为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FDI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其次,对西部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贸易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其次,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相对中西部较小。  相似文献   

8.
刘芳 《商业时代》2015,(6):10-11
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对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水平进行局部差异性分析,并根据情况归为三类,然后通过Theil指数对这三类地区商贸流通业进行分解。结果显示,总体上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呈现了下降趋势,而三大区域的地区间贡献差异性要高于地区内贡献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立足产业划分角度运用代表性税制法对我国各地区流转税税收能力与税收努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1)我国东、中、西部流转税税收能力与实际税收收入的增长中税收努力做出的贡献东部分别为1.12%与1.08%、中部为-1.28%与-1.31%,西部为4.49%与4.69%.(2)流转税税收努力最高的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税收能力则是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3)东、中、西部流转税税收能力与税收努力在均值与中位数上都存在显著差异.(4)2012年的营改增试点政策对试点省份流转税税收能力的增能效应是存在的,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范围,还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分布,在全国范围内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将UNCTAD(2002)提出的业绩指数计算方法首次运用到货币结算研究领域,计算了各省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业绩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算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地区内和地区间差异,并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实证检验了影响全国及三大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业绩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表现最差;虽然三大地区的整体差距有所减小,但地区间差距贡献率一直保持最大;三大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范围主要集中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将给中部地区的业务开展带来一定挑战,各地区应加强合作,全面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绩水平,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98—2005年中国省际数据,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讨论我国区域流通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对流通业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但这种影响关系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城市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而对外开放度对流通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从各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进口金额的季度数据,自行编制了省际实际有效汇率指数,首次研究了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省际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各省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从全国层面来看,省际实际有效汇率对当期进口贸易存在负向影响,而滞后一期的汇率升值对进口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从东、中、西三个区域来看,省际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东部地区进口贸易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弱。此外,本文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汇率波动幅度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FDI和各省市区国际贸易的关系,对2007年我国30个省市区和26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东部FDI对国际贸易的弹性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小。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垂直贸易体制加剧了FDI投资于我国的趋势。各省市区的贸易模式取决于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双方的地理距离(运输成本)构成了两地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地理位置成为阻碍中部和西部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构建DEA模型分析了我国29个地区对人口素质的财政投入效率,并利用受限Tobit面板回归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省际技术效率差距在2000年之前有所扩大,但此后逐渐缩小。分区域来看,1993年开始,东部技术效率反超中、西部,并逐渐拉开差距。规模效率上,东部在大部分年份都要高于中西部。2000年之后,三大区域的规模效率差异有缩小趋势。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教育水平、人口密度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素质的财政投入效率有显著影响。分税制改革提高了西部地区在人口素质上的财政投入效率,但对东、中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商场现代化》2007,(25):56-58
本文通过均值比较和标准差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东中西部总体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省际间差异、消费结构城乡差异及同类项目比较几个角度得出相关结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很大,中西部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东部城乡消费绝对差异较小,但城乡省际间差异较大,充分说明了东部地区发展还不平衡;在同一地区,省际间消费差异城乡各不同;并非所有消费项目都是城镇省际差异要小于农村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消费结构差异较明显,东部地区大部分消费项目城乡绝对差异居同类比较之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衡量了我国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并利用Moran’ s I指数从全局和局部层面揭示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性,从Bayes空间计量视角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表现为外生性引起的空间误差自相关;在同时将空间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引入模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对区域金融发展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普通回归模型高估了空间相关和经济因素对金融发展的贡献程度,低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贡献程度;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集聚性差异,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显著领先于其他区域,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田田  彭耿 《北方经贸》2023,(6):107-112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2011-2020年选取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不含港澳台)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不高,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且东部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区域差异方面,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差异趋于扩大,大多数年份的区域内部差异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点;东-中部和东-西部区域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较大,经历了波动下降以后趋于平稳,而中-西部区域间差异较小,差异的时变趋势呈现出倒“U”型特征;区域间差异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夏冰 《商业时代》2015,(10):12-13
流通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会对经济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流通产业发展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内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东部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流通物流体系相对完善,中部区域与西部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流通产业增加值与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都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异。鉴于区域差异的存在,文章对导致差异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林义  任斌 《财贸研究》2023,(9):46-57
基于30个省份的经验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全国及各区域的社会救助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与QAP方法评估了我国社会救助均等化程度、趋势及形成机理。从程度来看,我国社会救助指数显著提升,且均等化趋势明显。从差异来看,三大区域的社会救助指数差异主要来自超变密度贡献,且在考察期内持续增强;区域间差异贡献度显著大于区域内差异贡献度,且后者在考察期持续减弱。从机理来看,地区之间的救助标准水平、政府主导效能、城乡统筹水平及基层组织指数差异对社会救助均等化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制度环境和财力协调程度的指数差异在近年来的影响逐步显著;东部和中部对社会救助均等化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政府主导指数差异,西部则是救助标准水平。  相似文献   

20.
谭本艳 《北方经贸》2007,(11):30-31
FDI与对外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FDI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其次,对西部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贸易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其次,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相对中西部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