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光 《经济师》2008,1(1):94-96
从动态角度讲,论证就是搜集理由、选择理由、运用理由以支持某种主张的思维过程。据此,文章以论证与法律论证的共性与区别作为切入点,以理由作为主线,讨论了法律论证与理由的密切关联,强调了法律论证说理性、说服性“以理服人”的基础和力量源泉的理由。并以逻辑的视角讨论了理由在法律论证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2.
杨静 《时代经贸》2007,5(5X):170-172
法律论证理论是近几十年刚刚兴起的一个法学研究领域,在我国的研究则是刚刚起步。它的产生与社会对法律的认识及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西方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的原因,法律论证理论与法律解释的关系,法律论证的论域和特点,为法律论证理论勾勒出一个大体的轮廓,同时也描述了在我国法律界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法律论证理论是近几十年刚刚兴起的一个法学研究领域,在我国的研究则是刚刚起步.它的产生与社会对法律的认识及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西方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的原因,法律论证理论与法律解释的关系,法律论证的论域和特点,为法律论证理论勾勒出一个大体的轮廓,同时也描述了在我国法律界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发现的逻辑:从皮尔士到波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方 《开放时代》2002,7(6):13-22
波普与皮尔士的认识论是极为相似的。他们把自己的认识论叫做“发现的逻辑”、“研究的逻辑”、“科学的逻辑”;他们都把阐明这种逻辑看作自己的认识论的核心任务;他们都反对认识论上的基础主义,主张科学知识的可误论。他们相信科学方法或发现的逻辑最终将把我们引向客观真理。但皮尔士比波普早半个世纪提出了这样的认识论,而波普在自己的著作中基本上忽略了皮尔士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在法律史上,法律经济学作为当代法学最新的理论、思潮和流派,实现了范式革命,实现了方法论的突破和创新。它以经济学的实证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效益为核心,研究和揭示了法律所具有内在的经济机制、经济逻辑,认为法律的宗旨是以效益原则来配置社会资源,促使之最大化、最佳化。  相似文献   

6.
徐子明 《经济师》2023,(8):14-1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最大的政治和民生,绿色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建设生态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中格外重要。生态文明观蕴含着怎样的内涵,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如何才能发展好生态建设是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始终贯穿于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不断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服务主导逻辑的提出,为解释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活动和消费行为提供了新视角。然而,由于服务主导逻辑和商品主导逻辑重点强调在经济交换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忽视了经济交换逻辑的演进,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的演进如何实现。现有文献对这一问题还缺乏深入讨论。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断融合的经济背景,试图从技术创新视角分析这一演进的过程。研究认为,技术创新通过向市场提供新技术和刺激新的市场需求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资源基础发生变化,进而引发资源观变迁导致主导逻辑重构,促使人们理解经济交换逻辑的基础由商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化。以上结论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外延,为企业深入理解服务主导逻辑的产生和价值共创提供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8.
武振荣 《财经科学》2006,(11):76-82
公共财政的经济运行背景与逻辑前提,是一个值得深入反省的理论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辨析和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公共财政经济运行的背景是市场经济,公共财政存在的逻辑前提是维持政府的公共权力,两者并不等同;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市场经济背景的变化、政府职能扩大、分配关系的现状和公共财政理论的演化给出了公共财政从使然结构到应然结构进行规则选择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作为批判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新范式和普遍接受的发展观,现已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主导思想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纲领,但其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距引人深思。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性分析,为深刻认识当前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局限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工业文明的战略转型以及人类新文明的构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类比推理是法律推理的重要形式。由于类比推理一方面是法律实现正义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类比推理在适用中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运用类比推理时,必须设定相对明确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国家对其的调控与参与十分关键.经济法的设立是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与参与的主要手段.所以经济法需要顺应市场发展进行相关调整,以此来保证经济法能够有效维护社会总体利益,并兼顾到社会经济各方的利益公平.经济法调整的主要特点即从以国家(政府)的权力干预中心转移到了以法律治理为工作重心,本文将就经济法的国家主义倾向以及经济法调整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孝在传统社会中包含养和敬两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孝一方面来源于自然情感,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道德因素。但到了现代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养掩盖了敬,孝也就演变成了养老,以支付赡养费为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敬的因素日益重要,不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社会和法律的价值基础都发生改变,传统社会中孝的存在所需的道德基础转变成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责任,道德性较强的敬的实现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进一步分析和了解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另外的解决方法,从而完成对敬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彭学兵  相颖  刘玥伶  奉小斌 《技术经济》2020,39(12):100-109
文章分析因果推理和效果推理两种决策逻辑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创业资源整合的中介作用。通过对407份新创企业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因果推理和效果推理对新创企业绩效都有正向影响,因果推理和效果推理对创业资源整合也都有正向影响,创业资源整合在因果推理和效果推理与新创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均具有部分正向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venture capital"的本质内涵,"venture capital"一词应被译为创业投资;创业投资应被界定为投资者以股权或准股权方式向处于创建或重建阶段的未上市成长性企业注入资本,并向该企业提供管理服务,以期在该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专业化与权益性兼具是创业投资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周雪光 《开放时代》2014,(4):108-132
本文在中国大历史视野下认识国家治理逻辑。在前半部分,以近年来学术界、政策研究界关注的黄宗羲定律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历史上税收财政领域中杂税丛生—并税式改革—杂税丛生的周期性现象,解读其中折射出的中华帝国的治理困难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安排。在后半部分,则着眼于中国大历史脉络,提出三对(概念)关系——委托与代理、正式与非正式、名与实——来概括中华帝国的治理逻辑,特别强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并存转化的核心地位,阐述这些关系以及相应的分析概念和研究问题。笔者认为,当代国家与中华帝国面临着类似的治理困难,而且这一治理逻辑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深刻的适应危机。  相似文献   

16.
程秀英 《开放时代》2012,(11):73-89
近年来在中国的劳工抗争中出现了对“权利说辞”的频繁使用,这到底意味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崛起也就是国家的撤退,还是反映了民众“规则意识”的延续以及国家的持续控制呢?本文对一组国有企业退休工人在十年抗争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文本进行了“话语实践”的分析,认为抗争工人所使用的话语依赖于具体的斗争情境与权力关系,而国家的各种制度安排在工人抗争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对自己利益诉求的合理性辩护.工人们对“权利说辞”的策略性使用一方面展示了国家对工人们的符号性支配,由此成功遏制了劳工抗争,防止了社会矛盾的激进化危险,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只有真正实行“法治”才是制度化地吸纳社会抗争的持久途径.  相似文献   

17.
毛永红 《经济师》2011,(3):144-145
针对法律逻辑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所在,文章就作者的实际经验,结合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从图示法、案例法、互动教学法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在法律逻辑学教学措施应用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有助于从个人逐利行为中实现帕累托改进乃至社会财富最大化,但这种理念建立在逻辑化市场之上,是以原子个体假设和形式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但在真实世界中,市场主体是异质的,行为也嵌入在具体社会关系之中。实际上,真实世界的市场逻辑结论体现为:(1)市场由人类创设而非自然之物;(2)异质性市场主体享有的自由程度不同;(3)市场收入分配往往有利于强势者;(4)市场马太效应会导致社会两极化;(5)市场实现个人收益而非社会效用最大化;(6)市场竞争难以自发导向帕累托优化;(7)自发市场秩序扩展时往往会中断或内卷;(8)掠夺性市场中的获胜者往往是蟑螂性人物。  相似文献   

19.
20.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房价上涨的幅度普遍超出了工薪群体的承受能力,易造成低欲望的社会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热会虹吸天量市场热钱,一旦房地产市场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章从国内外历史经验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实处境分析其运行逻辑,试图厘清房地产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财富分配、债务转移与金融交易的逻辑以及未来房地产市场逻辑转变——如何实现居者有屋到房住不炒,旨在说明中国房价上涨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与民生工程,房地产所面临的问题应该克服主流经济学理论下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推进县、镇、乡村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