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南模式是"苏南模式"成功实践典范,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化和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经济国际化新模式,注重发挥城乡联动优势积极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民营企业着力实施转型升级,政府加大扶植企业力度,加快民营经济集群化发展,推进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正确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体制改革是苏南模式演变的先导,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成果为苏南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支撑,同时苏南模式变革也促进体制创新向更加全面、 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苏南社会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问题,面临诸多挑战.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对于实现苏南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动苏南模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苏南以创办乡镇企业为发端,以农村工业为引擎,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其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经过30年的发展,苏南人所创造的辉煌虽然已不是传统的“苏南模式”所能涵盖,但苏南曾经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今天跨跃的基石。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再到苏南的第三次转型,立体地展现了苏南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历程,对国内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苏南模式肇始以来,经过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的外向型经济浪潮和90 年代初的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苏南模式在所有制机构上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从由集体经济为主的结构,变为外资、民资和股份制企业竞相发展、充满活力的结构。苏南模式30 年来的创新演进,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的三个方面: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发展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该文全面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不断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并以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生动实践:深刻地提出苏南发展模式进一步创新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其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必须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经济区域的广度、经济改革的深度、社会发展的力度、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等5个维度上全方位展现其创新。在此基础上,高度提炼出苏南以发展模式创新推动小康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所给予的若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苏南模式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征的发展道路,人们简称其为苏南模式。三十年来,这一特殊模式引领着苏南地区的经济规模由百亿级增长到千亿级,再由千亿级增长倒万亿级,苏南无疑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从最初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的代名词到现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典型,从最初的农村工业化到现今的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公私经济、协凋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的重要决策。积极探索苏南地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大力推动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和全面改革创新,对于"十三五"时期苏南乃至全省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主要介绍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现状以及在推广落实中关村试点政策方面的主要做法,研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为进一步深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8.
苏南主要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苏南地区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依靠这种模式,苏南地区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城乡关系也日渐和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创新,文章针对这些创新进行了比较,并且提出新苏南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整个苏南地区为规划范围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江苏省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省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创新驱动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竞争的前沿区、自主创新的样板区.转型压力、创新红利、研发优势、政策扶持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多元动力.为顺利实现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目标,必须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鸿昌 《江苏改革》2001,(12):10-13
任何经济发展及其模式形成都有其自身规律,苏南经济发展及其苏南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通常说苏南模式是指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其最初的特征为: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的发展所在地政府起主导作用,有着明显的政企不分特征,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土地流转背景下,苏南地区农民的大规模流动加速了乡村社会的转型,苏南农村社会秩序、农村经济结构、农民的生存状态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体系,二要健全农民利益保障制度,三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四要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沈丹萍  李蓓  邵继勇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21-23
近年来,随着苏南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南地区的外贸总额和外贸依存度都增长较为迅速,2004年苏南5市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134.54%,大大超过全国同期的水平.这一现象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很多学者开始对这种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导向的"新苏南模式"产生了质疑,认为苏南地区外贸依存度已经过高,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就苏南外贸依存度是否过高发表了观点,认为苏南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存在着许多客观因素,不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同时也客观的指出了苏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奋进60年,前30年曲折奋进,后30年创新奋进,中国特色的大国模式崛起。在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进程中,敢为人先、善于创新的苏南人领先开拓了一条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又有其自身区域特征、在全国显现领先优势的苏南之路。本文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据,剖析苏南之路在中国模式崛起中的历史贡献;从苏南之路与中国模式的本质联系上,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大国模式的规律性把握作探索;最后,作者以谋求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视野,对我国直面国内国际大势,继续奋进,促使中国模式完善化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文献调研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结合苏南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自身规模的扩大出现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内容的创新模式。主要分为以职能创新为重点的管理创新模式、以文化创新为重点的管理创新模式和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重点的管理创新模式,并阐述了苏南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模式中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苏南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虚拟水贸易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生产的比较优势角度,剖析了虚拟水贸易策略促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从传统产业转移和高新产业发展角度提出苏南实施虚拟水贸易策略的战略思路,最后,分别就排污权分配、补偿机制和政府转型三个方面给出保障虚拟水贸易策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转制被认为是苏南模式终结的标志。但是通过对苏南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苏南模式仍然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那就是现在的新苏南模式。本文是从苏南模式产生的背景、内涵以及特点方面剖析新苏南模式的内涵、特点和创新之处从而对新苏南模式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吸取更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从发展乡镇企业到乡镇企业改制再到目前的集体资产经营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南模式”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苏南模式”需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南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进程,成为苏南工业一支突起的"异军",引领苏南经济发展,助推江苏经济领跑于全国,由此,应运而生"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本现代化视角下的苏南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田桂 《特区经济》2009,240(1):46-4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南的"三农"问题开始呈现出新的转型特点,城市与农村距离拉近,但城乡居民在收入及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存在着非均衡性的特征。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总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于城乡一体的发展要求,探索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开创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促进苏南整体优势的不断增强,对于苏南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