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问题,运用创新网络理论对其展开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涵,剖析了其复杂自适应系统和内在耗散结构的两大特征;然后,用混沌理论分析了其演化,并构建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虫口演化模型;最后,得出通过控制焦点企业的聚化能力可以宏观引导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华东  史安娜 《科技和产业》2021,21(10):229-233
探讨中药产业协同创新组织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为组织的完善及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根据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假设,得到演化博弈收益矩阵,以此构建伙伴选择博弈的复制者动态系统.运用Friedman的局部稳定性分析法判断5个均衡点的稳定性,并分析伙伴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演化分析可知:博弈双方投入成本的变化对双方是否合作影响很小;资源投入收益率的增加可以促使双方展开合作;博弈双方资源互补性越大及双方综合实力对比越接近,则双方展开合作的可能性越高.理想的合作伙伴可以使协同创新活动稳定且持续,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和创新成果产出率.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建立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演化复杂系统研究框架,汇总认知角度的创新层次、产业演化以及演化研究工具和方法等相关研究情况,认为应重视动态、演化和复杂系统的特点,政府介入推动自组织网络的高效率演化和发展,促进网络化学习,避免低端依赖,促进创新效率。创新系统研究应包含认知领域的相关成果,利用演化计算和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型,提升对真实行为的模拟仿真和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4.
积极推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中国实现自主创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型国家的关键,因此,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演化的动因研究就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两个较为典型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演化的根本动因,最终抽象出了创新控制力这一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未来主流趋势。文章在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并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协同创新度不高,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促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家电产业面临着转折,为了把握产业融合的机遇,通过剖析推动产业演化的要素,构建了产业突破创新的系统演化模型,揭示了技术创新节奏与市场拓展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以家电中的电视制造演化为例,模拟分析了在彩电制造与互联网日益融合的背景下,产业中在位企业与新进入企业,必须主动加快产业融合的步伐,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运营模式,才能在产业系统演化的突破阶段确立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产业龙头企业的创新机遇涉及国际、国内和企业内部,知识积淀与知识转化成市场认可的产品并创造价值互相倚重。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风机、压缩机和泵类产业龙头企业,几十年开拓进取,形成了具有产业特点的创新系统,与国际竞争对手形成了竞合式创新关系,与科研机构和产业同行建立长期互信互惠的创新合作基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内部研发构筑了企业的龙头地位。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资源碎片化,企业建设分散重复,行业发展条块分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融合度低等问题.协同创新作为一种能有效实现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汇聚的组织形式,很好地整合了人才、科技、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是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要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就必须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还要加快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并不断探索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达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是国家"2011计划"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梳理有关企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而构建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机制及其具体运作模式,包括外部动力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机制)及其具体运作。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下,高新技术产业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本文在产业集聚形成的网状产业链视角下,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通过对网状产业链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层次分析法研究得出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必须重视知识技术的溢出作用,核心企业与学研介的协同度,各主体间的技术促进以及适当增加产业集聚度。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产业链升级和协同创新,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分析,发现在区域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区域分割、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度差以及集群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需要因地制宜、促进两链融合以及统一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创新互补力等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在解析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从资源视角创新性地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对2005-2012年相关数据的分析,考察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协同度。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产业创新环境的有序度优于创新主体的有序度,二者均有增长,但是创新体系整体协调度较低,且伴有较大波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营造京津冀三地政策和资金的协同发展环境、注重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互补性发展和探索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间资源的高效流动等具体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依据隐喻的方法,类比自然生态系统阐述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同时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复杂适应性,可以使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下,重点探讨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及从主体到系统整体的创新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立足科技协同创新视角,基于粤西地区2010—2017年相关科技创新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粤西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粤西各城市在区域层面整体的科技创新协同性较弱,且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性;同时,粤西各城市内部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协同水平较低,茂名市甚至处于非协同状态,各科技创新主体协同能力较弱.为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提升粤西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粤西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模式,它的建设过程可视为不同性质的过程、不同利益诉求相关参与方以某种媒介形成的协作关系。将协同创新理论引入产业学院建设中,提出“主体—战略—知识—组织”互动的协同创新的实践进路,秉承协同治理理念塑造和谐有序的主体协同;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战略联盟构建协调统一的战略协同;切入知识共享视角实现多维动态的知识协同;提升管理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实现高层次的组织协同。  相似文献   

18.
产业系统的演化与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类似,均是系统组成单元及其相互关系通过不断的动态变化,朝着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发展。从生态演替的角度看,产业系统的演化动因主要源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文章借鉴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剖析了民间工艺品产业系统的演化路径并结合案例进行佐证,在此基础上,基于内因及外因两个视角,探索了促进我国民间工艺品产业良性演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欣雨  魏静 《科技和产业》2024,24(10):148-153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所有市为研究对象,用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同度模型,对其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测度。计算了经济圈2019年细分产业的区位熵,对产业专业化程度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水平逐年升高,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最后对当前现状提出建议,一方面立足于传统产业,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协调好产业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机制和转变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系统经济思想构建了技术、制度与产业组织协同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计算机全球生产网络形成演变过程进行再解读。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体现在要素全球流动与柔性生产的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形成以模块化生产和网络治理为特色的新技术制度系统;新技术制度系统促进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网络化,其空间响应的结果是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并通过对全球生产网络空间竞争性的分析引出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城市、城区)战略的关注,并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