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困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协调发展必然性,随后主要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协调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3.
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的经济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受地理位置、历史、投资和政府政策等各种原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本文选取了四川省21个市州的部分经济数据为变量建立综合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将四川省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名,进一步发现四川省各区域间经济差异显著。并提出切实建议,促进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山东省1990年以来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定性和定量分析了1990年至2007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并探讨了山东省区域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山东省1990年以来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定性和定量分析了1990年至2007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并探讨了山东省区域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杨秀英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1):146-147
研究区域经济对实现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陕西省渭南市和宝鸡市2000-2009年经济数据的对比,分析了两地的经济发展;结果表明:两地的经济都有较大发展,但宝鸡的发展规模、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高于渭南;宝鸡第二产业比重大,而渭南则以第一产业为主。此外探索了差异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心城市向心力不足等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制约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SPSS分析的南京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空间拓展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外在表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法对南京市域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将南京土地集约利用分为4级,第一级:玄武区、白下区、鼓楼区;第二级:秦淮区、建邺区、下关区、雨花台区;第三级: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第四级、栖霞区、溧水县、高淳县;总结了南京土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异特点:中心-外围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异结构,探讨了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等四个方面对南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了相关优化策略,以更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探寻更优的城市空间架构。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软实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因子,经济软、硬实力的不同配置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类型。经济软实力不仅内在具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能力,而且还具有实现其转型的内在机理。通过河南省区域经济软实力空间分布及其与区域发展指数关联的实证分析,证明以提升经济软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采用两种生产边界方法将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8个城市1990~2005年的劳动平均GDP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所贡献的经济增长,然后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这4个因素的收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效率改善是其中唯一使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因素,而且其收敛效应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间差异有先拉大后缩小的趋势,但是缩小的效果还很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接第1期) 5.2 制定有利于改革和消除制约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各种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介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及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二元结构、经济开放与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基于城乡转换和经济开放的双重约束,结合二元经济和国际贸易价值增值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四部门的双二元递推理论模型,力图以此来描述中国收入差距变动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趋势。经验数据较好地支持了这一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巨大城乡差距决定了中国收入差距变动总体上的“倒U”趋势,但这一趋势呈现出动态特征,并要受经济开放的影响。从根本上看,重新审视二元结构政策,消除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有序地推动对外开放,构成了优化我国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Moore指数,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指数进行测算,并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因产业结构变迁而减弱,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仍存在;实现产城联动,发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协同效应”,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因产城关系的阶段性不匹配而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8.
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客观因子分析法与主观打分法相结合,测度了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失衡程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水平呈U型变化趋势,五大结构的失衡水平不断恶化。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的失衡程度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了负效应,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正效应。在未来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协调、有序、均衡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力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3-14
本文基于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78~200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FDI在一定水平下,对东道国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外资数量的逐渐增加,其对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的促进效应逐渐下降,FDI进入初期的正影响最终转为负影响,研究还显示FDI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本国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有正影响。金融发展通过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外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将潜在的溢出效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