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杰  杨达源  王鹏  蒋晓伟 《经济地理》2006,26(1):137-139
近城风景名胜区与所依托的城市关系密切,其保护对于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近城风景名胜区的区位及其功能变化,认为钟山风景名胜区逐渐由城郊、城缘走进了城内,其功能除了原来单纯的风景区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等内容外,尚具有“南京市区维护生态平衡基地、国际旅游圣地、全市主要文化娱乐园地、古都风貌维护核心”的独特功能。因此,钟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即是南京历史的见证、古城的象征、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基础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2.
敦煌(甘肃)—库尔勒(新疆)铁路设想从兰新线柳沟一敦煌支线的敦煌站西行,经玉门关、傍库木塔格沙漠、跨罗布泊北缘,从楼兰古城北沿孔雀河上溯至库尔勒东站,全长近800公里,是新疆至甘肃第二通道,南疆地区通往内地省区的捷径;也是恢复古丝绸之路构筑我围与中西亚、南亚各国经贸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衢。它的修建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陆桥视野》2009,(1):59-59
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山围着泉,泉依着山”,鸣沙山与月牙泉沙泉共处,妙造天成,犹如戈壁大漠中的一对孪生兄妹。鸣沙山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它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横卧在敦煌城南。鸣沙山上的沙粒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闪亮,不沾一尘,称之为“五色沙”。呜沙山峰峦危峭,四周皆为沙垄,背如刀刃,人登之即呜,响声如雷。  相似文献   

4.
陈湘满 《经济师》2003,(2):247-247,257
有“丹霞之魂、国之瑰宝”美誉的Lang山风景名胜区已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其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纸了旅游业的发展,撤县设市,进行行政区划改制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改制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外生变量,撤消新宁县设立Lang山市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有“丹霞之魂、国之瑰宝”美誉的山良 山风景名胜区已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然而 ,其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撤县设市 ,进行行政区划改制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外生变量。撤消新宁县设立 山良 山市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区不仅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已基本形成规模,具有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为周边逐渐兴起的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机遇。乡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为风景名胜区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旅游产品延伸的空间。本文以宁波市东吴镇天童风景名胜区和周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为例,对风景名胜区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风景名胜区与乡村生态旅游的结合,通过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联动开发模式,将会稳定已有的客源市场,开拓新的客源地,实现互补发展、共同促进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无锡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风景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家级的风景名胜资源主要有太湖风景区、惠山森林公园、江阴要塞森林公园、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尤以集太湖山水精华于一体的太湖风景名胜区最著名。太湖风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共拥有13个景区(点),无锡地区就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发展及体系特色,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对公共政策的了解,结合国际上保护地管理规划经验,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成为公共政策。认为在现有风景名胜区规划框架之下,单一目标和项目清单式的规划成果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在目前新的调整时期,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亟须进化与改革,有必要重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理论和体系,使规划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利用百度指数构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关注度网络,揭示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分析网络关注度与现实游客量之间"错位"特征及其影响机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关注度网络具有菱形结构特征,菱形的四个顶点分别位于北京、广东、四川、上海,网络结构特征受现实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上"名不副实"类占到大多数,人口分界线西北侧景点大部分"名不副实";"名小于实"与"名副其实"的地区主要交错分布在人口分界线东南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客量的影响机制相对复杂,网络关注度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这也是导致其"错位现象"的主要原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实游客量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网络关注度只是在中西部地区作为交互主导因子之一。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别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营销。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李同 《经济导刊》2010,(5):74-75
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并称为三大旅游类型;西安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同样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永康方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其历史人文景观的发展与胡公信仰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方岩风景名胜区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考证,对宋代以来胡公信仰影响下方岩风景名胜区发展与演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二者之间相互耦合的发展机制进行探讨。在胡公信仰文化变迁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期胡公信仰影响下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格局的转变,探析了各个历史时期方岩的文化景观特征,从而对二者的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4.
魅力大理     
南方古国的神秘都城、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苍山  相似文献   

15.
魅力大理     
南方古国的神秘都城、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苍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的展示利用作为其优先管理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来自野三坡的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三坡位于河北省涞水县西北部,太行山与燕山山脉交汇处。这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地形地貌独特,民俗民风古朴。通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它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并且是离北京最近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被  相似文献   

19.
2018年3月,为深化改革,国务院机构进行了大调整。国家在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内设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并将国务院原各部委办分别管理的专类公园,包括原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归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至此中国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在行政上得到了统一管理。作为该体系中的一员,统一管理后的专类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该如何发展,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发展40年的历程,论述了风景名胜区4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方针政策,通过对经验与教训、成功与败笔的再认识,证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及其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发展思想是促进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以及产权理论的观点,从建立权益和责任机制入手,以新的视角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与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