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标志是我国名、优、特农产品重要的保护商标,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效应,获得地理标志认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关键是导入协同理念,建立与环境资源、相关品牌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网络,共同做大做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农业生产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建设思路。农产品品牌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东营市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了一系列优质品牌,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但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区域品牌建设主体意识薄弱、营销推广体系缺失、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增强区域品牌主体意识,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农业的蓬勃兴起,在为区域经济繁荣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就业人口,长期以来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之下,许多地方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推进工作,已初见成效。我国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虽然面临自然地理优势和产业扶持政策,但是许多地方经营规模化与管理企业规范化不够,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没有凸显出来,普遍表现出区域农业企业品牌意识不足、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信誉机制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我国区域农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立足于市场营销学中品牌及品牌管理的相关理论,最后进一步解答,我国区域农业品牌建设实施路径和创新之处。本文的写作意义在于帮助我国区域农业品牌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振兴乡村计划和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7,(2):167-173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多维层次的有效协同。本文以客观创新资源为研究视角,在协同学、创新资源理论基础上,定义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概念并总结其特征;基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创新基础三个层次,对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驱动机理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及不同种类资源区域的情形,提出和设计了不同的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框架与模式;最后,基于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主体利益、市场环境及政策制度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申嘉欣  罗子明 《中国质量》2022,(11):113-116
本文从经营者、品牌评奖、品牌满意度以及品牌推广四个方面入手,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提升品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化农产品安全质量的监管,建设完备的仓储物流体系;要立足于当地特色资源,推动品牌评奖;加强地理标志商标的管理,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渠道,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积极响应探求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政策,基于现有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研究调查,进一步明晰乡村土地资源的权属和核算范围,完善相关要素的价值量核算和修正。研究新国情下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模式,为区域土地分配利用提供规划性意见指导,寻求乡村振兴视域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方式,真正实现农村土地高效化配置、利用与升值,协助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为区域特色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政策依据,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本文以宝应荷藕为例,分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宝应荷藕产业发展进行细致、动态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完善产业振兴路径以更广泛动员群众的政策建议,以促进荷藕产业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做...  相似文献   

8.
当前乡村建设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一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难点。事实上,乡村建设离不开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力量,如何挖掘不同主体的建设活力及其社会资源,以最终实现乡村有效振兴是此次研究的出发点。采用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结合的交叉学科视角,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广东河源市中村村为实验地,团队驻村进行深度社会调查,梳理其规划无序、集体意识缺乏、机制缺失的三方面困境。通过重新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分工职能,提出以乡村居民为自治核心,以城乡社会中的政府、乡村基层组织、规划设计团队、企业、社会组织为五大建设行动主体,构建五大主体社会网络关系,并落实到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不同建设项目中承担的作用与任务。经过跨学科的实践探索,至今中村村各主体共同缔造成效初显,各主体发挥不同作用,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乡村建设共同体,乡村振兴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9.
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是践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海南省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以马术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小镇,选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海南农垦神泉集团有限公司响水分公司海燕片区,主要以马术资源为核心,致力于旅游、度假、体育、生态农业协同发展。小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凸显马术文化特色,大力促进马术文化的传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海南马术文化特色小镇应充分融合政府、企业的资源,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打造海南马术文化特色小镇的最优发展模式,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海南马术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集思广益和统筹规划,才能真正实现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专业资源库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专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基于专业资源库建设的价值诉求与应用推广实际需求,探索共建共享工程造价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思路与路径,对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翠 《物流技术》2021,(3):25-28
首先指出偏远地区农产品电商物流存在集货成本高、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快建设协同共享的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物流技术和引进专业电商物流人才的对策。通过探究偏远地区农产品电商物流的发展,为偏远地区农产品物流产业兴旺助力,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民俗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关中民俗文化资源,对关中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现状作出总结,并针对关中地区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产品同质化、创新性不足、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关中地区高质量发展民俗旅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寄递物流是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消费品“出城进村”的重要渠道。为有效实现农产品“上行”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消费品“下达”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加快农村地区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地区寄递物流的发展现状,针对农村寄递物流末端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可持续性较差、末端服务能力不足问题,提出推进农村寄递物流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加大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多方利益主体协同发展机制;三是深化农村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  相似文献   

14.
张庆霞 《价值工程》2023,(33):13-15
增城区石滩镇是广州市唯一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本文以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研究对象,剖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发展的作用机理,探索整治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通过打破镇村边界,促进区域联合发展;通过低效用地腾挪以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平台;用全域统筹视角,对乡村特色资源进行价值转化;引导多元主体、多类资金参与乡村建设等。以期为相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与乡村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科技资源共享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保障。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对于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京津冀科技资源信息主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实现共享,但总体呈现出互通互联程度低的特征。科技资源共享行为主体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和各类科研人员、生产企业和共享平台。针对各类科技资源共享主体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诉求,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激励机制框架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联合共享平台;京津冀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柔性机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行业生产技术升级推进计划;对微观个体实施经济利益和荣誉的双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本,绿色金融作为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通过绿色信贷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绿色保险助力乡村产业安全作用逐年提升、绿色债券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供需双赢格局快速形成,有效发挥了绿色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大、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打造多维绿色金融市场,优化绿色产业营商环境;金融机构应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绿色金融普惠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农业经营主体应统筹绿色金融资源,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注重金融评价体系。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切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提出的重要长远发展构想,在此背景下,农村电商与物流发展获得了新契机,邮乐购也应运而生,邮乐购有助于推动农产品上行,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主要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模式—以贵港市邮乐购为例展开研究,分析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浩 《活力》2022,(22):118-12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实行的文化惠民活动,是乡村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文化下乡”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了“文化下乡”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下乡”的建设路径,为我国“文化下乡”、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林朝晖 《企业经济》2023,(5):104-114
体育旅游休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休闲基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及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推进对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建设可以从乡村健康产业发展、体育一体化建设、乡村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多样化等多个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当下体育旅游休闲基地面临内涵挖掘与产品创新不足、规划缺乏整体性与科学性、缺乏多方协调机制、管理运作中权限不清与职能缺位、专业人才缺失、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制度欠完善等现实困境。推动体育旅游休闲基地高质量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坚持绿色发展与品牌创新、促进“体育+”与“+体育”产业跨界融合、构建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智慧系统、强化乡村振兴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健全投融资服务机制、提高项目治理的共创共治共享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有企业在该领域的参与备受关注。以国投创益公司为例,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了有益资料。本文以国投创益公司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为基础,探讨了国有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首先明确产业振兴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强调产业是推动该进程的主要引擎,而国有企业则是其关键主体。在实践层面,国有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具备显著优势。通过建立产业基金,服务乡村振兴并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了路径选择的多样性。产业基金的投资活动不仅盘活了优质资源,而且通过技术支持提升了乡村形象。同时,通过降低成本和拓宽渠道,国有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也需正视一些挑战,如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和乡村人才吸引机制尚不完善。为应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国有企业更好地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指导。总体而言,国有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需注意解决潜在问题,以确保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