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北五省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位序法对各省旅游资源禀赋进行分析,陕西、甘肃、新疆的旅游资源总丰度居于前三位。在此基础上,选取1998年~2006年各省的旅游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为指标,分别对五省区的旅游经济总体变化、地区间旅游经济差距和旅游业在各省产业地位的变化进行研究,表明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趋势;五省区地区间旅游经济差距逐渐减小而各省区旅游业的地位在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几年,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呈现出了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特征。调研发现,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不论从承接产业的项目数量还是项目质量看,都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承接产业转移对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西北五省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转移结构不合理、部分转移产业项目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加快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应该从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西北五省区2001年以前上市的6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两步模型对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影响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在我国西北五省区上市公司中没有起到类似的作用;(2)股权结构是形成当前我国西北五省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这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西北五省区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没有真正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则运作,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我国西北五省区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是落后了许多.这个研究结论也进一步印证了当前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正确性.股权结构确实是我国资本市场许许多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对增强区域竞争的紧迫感,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正确的旅游竞争策略,提高在旅游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形成的外层环境因素、中层资源因素和核心因素,进而确定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旅游城市的竞争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分析目前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各种观点入手,论证了城市竞争力所应有的内涵并提出应该根据城市性质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义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旅游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并提出了建立旅游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主体性、系统性、潜能性和实用性原则以及旅游城市竞争力测度的三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由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水平与区域内旅游业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旅游竞争力。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较多,为加强区域旅游竞争力,应组织有世界竞争力的旅游区域联盟,在对旅游地进行规划时要进行统筹布置,要保持旅游区域信息流的畅通, 加强宣传及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平台,综合模糊分析、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基本思想,建立多因子、分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对安徽旅游资源的价值与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西北五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发展起点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各省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发展的绝对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本文主要是利用西北五省2011年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选用代表各省综合经济实力的十五个经济指标,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西北五省的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位,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结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也是人们旅游的目的地和客源地。本文在总结前人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原则、指导思想和内容,从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出发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作为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与旅游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世界发达国家、地区旅游产业相比,我国各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旅游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遭受“非典”疫情之后,如何从“硬”“软”环境的完善中入手,来建设城市的环境,大力开展旅游创新活动,是我国城市旅游乃至我国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部六省旅游联动共谋中部崛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借鉴长三角地区成功发展的启示,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在发挥六省各自优势的同时,充分进行区域协作,实行区域联动。在目前六省竞争有余,协作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六省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协作性强的产业持质,以旅游业为中部六省联动的首选行业,进行六省区的协作,实现六省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共享,域内各级政府与旅游企业间的联动。并以此为范例,带动其他产业的协作与联动,开创六省上下一条心、紧抓机遇共谋崛起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旅游方式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被提倡。桂林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发展低碳旅游是必然选择。增强桂林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从发挥旅行社纽带作用,宣传低碳产品、引导低碳消费;优化旅游企业车船设备,因地制宜,实施低碳旅行策略;培养企业领导者的低碳旅游理念;加强合作,抓住机遇,实现网络化经营,在竞争中拥有主动权;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培养具有低碳理念的高素质员工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筛选并梳理了近10年(2001-2010)国内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的重点文献资料,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做了总结,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提出了该方面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发现,近10年业内研究成果其主题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竞争力体系、研究模型的选择以及实践的研究上,不仅研究深度增强,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构建一个由产业效益、成本控制、市场占有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成的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各项指标权重,对全国31个省区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名,结果表明:从整体态势来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高西低"趋势;从聚类分析来看,可以将我国31个省区分为三个集团:第一集团(山东、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第二集团(山西、安徽、江西、河北、陕西、黑龙江、云南、天津、内蒙古、吉林、广西、新疆、湖南、重庆、辽宁、河南、福建、湖北、四川),第三集团(青海、宁夏、西藏、海南、贵州、甘肃)。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学各分支学科的启示为切入点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展开论述,并由此得出几点认识:反映竞争力的直观指标——市场占有率不能照搬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分析当中;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进而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及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决定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甘孜州发展旅游文化经济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文化经济思想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思潮、藏族文化热、可持续发展思想。文化旅游业兴旺,关键是能创造特别多的社会财富,经济效益显著。文化旅游经济结构,主要由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形象工程产业构成。开发绿色生物资源及和平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建立旅游文化经济格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省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对构建可持续的旅游产业和健康的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关系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与评价体系,并以此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东高西低”的“两极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的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23家旅游上市公司2009年度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考虑到财务报表信息灰度较大、缺乏完备性,运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理想公司"与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关联性,以评价3类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方法同时避免了由于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权重配置偏差。研究结果发现,景点类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两极化"明显,综合类上市公司整体较强,而酒店类上市公司最差;旅游上市公司整体发展不平衡,并且主要通过盈利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