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在当今社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是高职学校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 教学特点和学生群体状况的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院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高职院校承担起"建设中华优化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发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2.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既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又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创新实践。驻村工作以来,我们结合帮包村的实际,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切入点,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各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促进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推动了帮包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老年文化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而"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更高层次的养老方式。因此,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助推"文化养老"得以实现的关键,是落实十八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一、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谓"文化养老",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形势与新挑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将其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其作为新时代的主要课题。现阶段社会各界都要明确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学习意义的基础上,使大众都能够建立文化自信,主动投入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基于全员共同参与的形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不仅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王慧敏 《企业导报》2014,(14):29+13-29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重新评价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图书馆中推广的价值,结合已有的"高校图书馆+书院"模式的成功实践案例,思考高职"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调查南京市6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得出当前高职院校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程度还不够,学校未能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教学内容、形式等不能满足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新的载体——动漫来表现,也就是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加了活力。动漫的发展与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自己的动漫,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打好动漫市场的保卫战,使我们的动漫产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周定钰 《数据》2023,(1):101-1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精神内涵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提供了充分的史实依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缺乏的表现并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以及社会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其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重视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这四个策略来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姜育鹏 《活力》2022,(9):109-111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国有着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的形成提供了扎实可靠的依据,凝聚起我国人民强大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要认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认清当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文化强国之路,促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镇企业》2014,(11):97-97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比如云南红河稻作梯田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和弘扬,以保证我国优秀的文明长久地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精神特质充分体现了出来。每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以德树人和以文育人,使非遗文化的良好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事业,本文对非遗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的美育教育是面向非专业艺术类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 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西南地区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探究如何"因地制宜"地依托高校艺术社团的建设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的提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论断,同时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代,中小学作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极少学校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资金,使得学校传统文化的教育发展缺少财政方面的资金支持,逐渐遭遇资金"瓶颈"。本文以青岛市书法特色学校为例,针对学校设立传统文化教育专项资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研究,以期引起各方关注,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强的财政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6.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明的沉淀,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对推进历史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精华,在当前社会,它的传承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我国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研究,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新的时代产生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昕怡 《企业导报》2014,(12):42-42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支撑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正面价值。因此,发挥现代传媒的关键作用,以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福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彰显区域传统文化特色,而文化旅游的开发也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创造“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闪耀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世之道,恰是众多传统文化瑰宝中最闪亮的一颗。  相似文献   

19.
继承弘扬传统特色文化,能提高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水平,创造和谐社会,实现农民自主管理、发展,实现高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新观念。本文从继承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构建农村城镇化文化的内涵和体系,抢抓机遇,发展并繁荣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来谈如何继承弘扬传统优秀特色文化,提高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价值评估,合理定位,是保护名城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必须通过深层研究、发掘、梳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抽丝剥茧,发现其本质规律,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通过郑州研究案例,还原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之源"的重大价值和地位,从而为提升郑州城市形象和彰显城市文化品位,增强郑州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施一带一路大战略中,建成我国中部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和国际化商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