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标:探究中间品进口对企业生存时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的综合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降低样本选择性偏误,采用生存分析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进口中间品对延长企业生存时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对混合加工贸易的提升效果尤其明显。同时随着使用强度的增加,进口中间品对企业风险的降低作用增强;中间品的技术水平越高,对企业生存概率的改善作用越大;但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满足一定的时间门槛。研究创新:与先前文献侧重强调出口的巨大作用不同,本文研究并论证了进口的积极作用,发现了进口中间品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研究价值:本文的这一研究为延长企业生存时间、提升企业竞争力找到了新途径,也为相关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应用锦标赛理论实证研究模型,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差距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为企业设定合理的工资差距提供参考,并以此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本文发现企业工资差距与企业产品质量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企业产品质量随着工资差距的扩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更进一步以企业工资是否集体协商做分组,回归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一种因果性效应。因此,企业应当将员工工资差距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3.
进口高质量中间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途径;贸易自由化会降低进口高质量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和相对价格,促进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升级。基于此,本文利用细分关税数据、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将加工贸易作为控制组、一般贸易作为处理组,采用倍差法经验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影响。结论发现:伴随关税下降,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整体增长,且一般贸易组增长速度远快于加工贸易组。同加工贸易相比,关税下降1%一般贸易进口中间品质量增长高出0.06%~3.74%。这一作用在持续进口企业中,在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化水平高、经济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更明显。上述结论通过了同趋势假设、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首先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分析了是否进口中间品,以及不同贸易类型的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般贸易中间品进口不具有促进作用,与来料加工中间品进口相比,进料加工中间品进口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和稳健;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一般贸易中间品进口的抑制效应减弱,来料加工中间品进口的促进作用增强,进料加工中间品的影响呈“U”形关系。  相似文献   

6.
曹琨 《中外企业家》2014,(5):219-220
农民工自由流动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使用最新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东部地区农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影响农民工工资地区差距的因素除了生产率和生活成本等差异外,还包括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当前需要尊重区域发展规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表明: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体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但因个体异质性的影响,劳动者从国际贸易中的获益水平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存在工资溢价,国际贸易加剧了这一现象;男性的平均工资高于女性,但女性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较大,改善了初始的性别工资差;人力资本投资的缺乏导致了低技能劳动者收入低于高技能劳动者,但国际贸易缩小了这一技能溢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及其扩展出发,揭示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资差距影响与理论不符的悖论,研究了FDI推动中国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院文章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既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也考察了中间产品贸易对基于要素密集度特征的分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来说,中间产品贸易会拉大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分部门来看,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市场仍存在性别歧视问题,相关学者多采用差异分解方法对性别工资差异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由于难以直接得到各个行业或职业的女性和男性平均工资,而使用了基于模型假设的模糊数据分析与计量以得到近似数据,使得结果与实际有一定偏差。基于此,本文引入工资倾向系数这一概念,并建立测算模型,以精确计算性别工资倾向指数,并进一步建立了回归模型,分析检验科技进步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科技进步和城镇女性就业人员的比例是影响城镇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中科技进步有着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理论界对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存在着三种观点,即锦标赛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文章对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总结了导致不同结论的原因,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再居中影响函数将加权调整标准差(WASD)指标从平均工资差距测算指标改进为分位数测算指标。使用WASD以及改进后的指标测算分析了国有、集体和私营单位工资的显式及潜在差距。研究发现:三类单位工资差距扩大主要来自国有单位的中高收入者,低收入者工资差距逐步缩小;国有单位与其他单位工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用人力资本差异解释;近年来,控制了国有单位与其他单位人力资本差异后,不同类型单位工资仍有较大潜在差距,这部分差距需要调控。  相似文献   

13.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城镇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进行研究。采用OLS的结果表明,一方面,工资差距来自于个体特征尤其是个人人力资本因素,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比城镇职工具有更低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工资差距来自于个人人力资本因素的回报系数差异,即特征价格差异或歧视。利用Oaxaca分解、JMP1993分解和DFL分解三种方法的结果显示,个体特征不能解释的部分占总差距的40—60%;同时,在高分位数和低分位数工资层面,歧视和不可观测个性特征对工资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是普惠金融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工资收入对实现共同富裕、减少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15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64213家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扩大了企业间工资差距,在考虑测量误差、非线性关系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数字普惠金融能提高工资水平,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具有企业规模、年龄、所有制异质性,对大企业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强于中小企业,对外资企业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强于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工资差距无影响。普惠金融数字化对老企业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强于新企业。鉴于此,应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便捷性,加快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破除制约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完善劳动报酬提高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管薪酬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高管薪酬差距更是企业薪酬激励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5—2020年间的样本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将样本聚类到行业层面,实证检验了内外部高管薪酬差距对上市公司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会显著提高上市公司风险承担水平;高管外部薪酬差距也会显著提高上市公司风险承担水平;相比于国有企业,在民营企业中,高管内外部薪酬差距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关系更为显著,且通过组间系数差异检验。此外还发现,在2009和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限薪政策后,高管内外部薪酬差距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呈更为显著的正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否会扩大国内工资差距。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及WWZ方法,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主要13个制造业与12个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在三要素中间投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现有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文发现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中国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且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加显著,但2003年前后出现分化。研究创新:本文采用新的VSS指数测算方法并新增服务业的分析视角。研究价值:分析融入GVC程度对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工资差距影响的差异及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全社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却较少,本文拟研究"互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杨宜勇日前披露,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惊人地增加到4.88倍,并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要加以调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认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是否能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