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金融业的发展和竞争越来越取决于金融人才,使得培训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金融培训是保持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为了有效地实施金融培训,需要由传统的增长知识和技能培训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由现阶段的“粗放型”培训向“集约型”培训转变;由“一揽子培训”向分层次培训转变;由单一组织目标培训向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相统一转变;由有形培训模式为主向无形培训模式为主转变。同时,还要大力改善和创造金融培训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当今新的经济金融形势,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环境和城市信用社的实际,城市信用社公司业务发展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以优质客户群为基础,以金融品种创新为前提,以搞好市场营销为手段,加强城市信用社总社、办事处联动以及金融同业之间的合作,强化经营管理,从而实现城市信用社公司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从“以银行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的需要。近两年银行数据大集中虽然为我国银行实行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客户信息混乱残缺、银行员工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首先要完成组织结构改革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  相似文献   

4.
金融深化下我国“金融脱媒”:表现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前我国日趋显著的“金融脱媒”现象,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下的应对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由“融资中介”理念向“货币契约”理念转变;要进行业务创新,由“单一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资本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防止银行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业协会要完成三个方面转型:一是业务与职能转型。协会逐步减少政府委托业务,增加为企业服务的职能,淡化理论议l教,即少说“正确的废话”,积极开拓为市场服务的领域;二是人才与心态转型,人员向专职和非专职两个方面转变;三是政策与环境转型,呼吁政策转型,为协会提供“休养生息”的政策,给协会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三个中心”(理赔/客户服务中心、承保中心、财务中心)是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统一法人制度和精细化管理的微观基础,是公司理赔、客户服务、承保、财务集中统一的实务处理和风险监控平台。本文就科学定位“三个中心”的职能和如何协调“三个中心”与公司内外部的三个关系,完善“三个中心”的机制,提高“三个中心”运行绩效,更好地为客户、基层展业机构和业务一线外勤服务,探索一些途径,提出一些对策,从而达到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价值共同增长和最大化的目的。(本文提出和阐述“三个中心”三种职能及定位,处理公司内外三个关系,探索完善机制三条途径,简称“三三三”)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班级大、课时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目标的双重性。为使大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应做到几个转变:第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习策略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第二,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第三,由应试教育向学会使用语言这个工具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第四,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8.
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对纳税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十分重要。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应做到视“纳税为公民义务”向“纳税不仅是义务,更是公民权利”的转变,从“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到“纳税人自我课税”的转变,从“基本不相信纳税人”到“相信纳税人”的转变,从“纳税服务是职业道德”向“纳税服务是行政行为”转变,“以税务机关为中心”向“以纳税人为中心”的转变,“收入型”、“执法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如下变化: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直接影响,赖以生存的土壤在逐渐消失,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得到改变。商业银行要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金融市场结构多元化和银行服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就要确立以价值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从传统的银行业务向现代银行业务转型,专注本行的核心业务和市场,围绕提高核心市场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战略,发展中间业务,提高经营效益,加快战略创新,大力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创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加大对人力资源培养的力度,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我县近三年情况看,金融逐步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一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二是以解决农民卖粮难为目的,实行封闭管理,保证资金足额供应;三是以防化风险为重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向个人、消费流通领域倾斜,大力发放住房、个人存单小额质押贷款;四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农村信用社参与货币市场融通业务,资金向多元化倾斜;五是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核心,积极开办贴现和承兑票据业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看弊端。组织机构再造原则是以建立健全统一法人体制为目标,其基本策略包括:大力推选扁平化管理、推行客户经理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用人机制、处理好集权分权的关系和树立科技兴行的经营理念等五个方面;业务流程再造原则是以建立服务客户为中心,其基本策略和方法包括: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突出核心业务流程,推行业务外包、简化业务流程、应用标杆瞄准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实行多元化的定位方式和差别化的营销策略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发展,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发展部门为先导,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把商业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系列化,提倡集约化经营,大力拓展市场,取得发展和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营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变革,确立一种新型的以市场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赢利为目标的市场营销理念和营销体系势在必行,如何进一步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市场营销机制,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商业银行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意义消费条件下市场营销战略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义消费的兴起将导致企业竞争方式的转变——从“实用功能差异化”竞争向“意义差异化”竞争演进。与此相适应,企业营销战略的思路也应实现三个转变:从创造使用价值为主转变为创造符号价值为主;从以产品和服务营销为主转变为以品牌营销为主;将信息从交易的支持条件提升为交易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银行在华的扩展日益加剧,其经营战略主要表现为:在网络布局上,将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以点为主,点面结合”;同时,对中资银行实行投资参股,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现有的网络基础,扩大市场的渗透能力;将业务重点放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上;与中资银行争夺高端客户;等等。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形成高潮,而今更是如火如荼。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创”字上下功夫,立足于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7.
面对国内外银行理财业务的冲击,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做出自己的理财抉择。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理财业务的市场定位应为中小企业客户作理财服务;发展初期的理财产品以代理他人产品或与人联合开发为主,实行发散式营销;目的以强化客户关系为主,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客户群稳定和壮大后才能以理财为盈利手段;目前的关键是金融理财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网络银行就是借助于因特网技术向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和金融交易服务的新兴银行业,是银行业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网络银行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网上支付业务,为突破时空限制的B—C、B—B电子商务,为传统的交易行为提供网上支付保障;二是网上传统银行业务,即将传统的融资性业务(如贷款、拆借业务)和非融资业务(结算、代收代付、代理买卖)搬到网上;三是网上信息服务,即在网上提供各种经济、金融信息。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企业从过去对产品的关注逐步转变为对客户的关注。商业配送中心也不例外。商业配送中心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转移就在于从“重配送”向“重客户”转变;要求员工务必重视服务理念,学会沟通并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其技术要求应适应开发CRM所采用的技术;其运行过程应有利于发挥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银保合作的战略联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保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保险公司的重要营销模式。然而,银行保险存在着险种单一,营销方式不规范,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完善银行保险合作模式,既可以满足客户的“一站式”购买需求,又有利于银行保险品牌的建立。本文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银保合作战略联盟模式:一是设立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建立客户经理服务模式;二是加快银行保险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建立客户资料体系;三是丰富银行保险品种,提供个性化服务;四是完善售后延续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